文藝名人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31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十六「天不怕地不怕」毛的紅衛兵(一九六六年六月~八月)
十五「破字當頭立在其中」文化大革命開始(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
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十四 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之二(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台灣重量級台語音樂作曲家郭芝苑12日中午12點多,疑似罹患癌症病逝苗栗老家,享年92歲。郭芝苑的作品古典與流行兼顧,涵蓋了歌劇、舞台劇、電影音樂、鋼琴曲、室內管弦樂、日語歌謠、國語流行歌曲、台灣創作歌謠、童謠等。他曾經驕傲的說:「我的作曲就是我的地位。」
郭強生教授榮獲第37屆金鼎獎文學獎
(大紀元記者陳玫均台灣花蓮報導)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郭強生著作之長篇小說「惑鄉之人」拿下今年第37屆金鼎獎文學獎殊榮,「惑鄉之人」,整本小說以花蓮一個日本時代移民村做背景,敘述一個在台灣長大的日本人,二戰後返回日本卻無法認同故鄉,千方百計想回台灣,因為他認為自己在日本反而像異鄉人,台灣才是他的故鄉。小說裡同時也將日本人、中國大陸來的外省人、台灣本土人,他們的生命交織在一起,呈現面貌多元的台灣本土史觀。
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十四 「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 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十三「千金小姐」 我的世界之二(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十三 「千金小姐」我的世界(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十二 「巧婦能為無米炊」大飢荒(一九五八~一九六一年)之二 …多年後,我遇到父親的一位老同事,他是一個非常和善、能幹、從不誇大其詞的人。他非常激動地告訴我一件當時在一個公社中所親眼目睹的事。這個公社有百分之三十五的農民餓死,雖然那年本應是個豐收年。眼看就要到手的穀物大部分沒有收割,因為男人們被派出鍊鋼。後來公社食堂又浪費了大量糧食,終於釀成大飢荒。一天,一個農民闖進他房間,跪倒在地就是一陣痛哭,說自己犯了不赦之罪,乞求懲罰。最後才弄清楚,這人殺了自己的嬰兒,並吃了孩子的肉。飢餓成了難以控制的魔鬼,…
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十一 「反右以後莫發言」中國沉默了(一九五六~一九五八年)之二
(shown)李安的電影安靜而感性,故事的背後有著深深的意蘊。有人說,李安傾倒世界真正的原因是他電影展現的東方之美。李安說:在香港和臺灣,我們是以傳統方式長大的…人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你不能斬斷歷史,重新開始。…
十一「反右以後莫發言」中國沉默了(一九五六~一九五八年)
十 「磨難會使你成為真正的共產黨員」 我母親受審查(一九五三~一九五六年)
九 「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與清官共同生活(一九五一~一九五三年)之2
(十九)九 「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與清官共同生活(一九五一~一九五三年)
八 「衣錦還鄉」歸故里 遭逢土匪(一九五零~一九五一年)
七「過五關」我母親的長征 之2(一九四九~一九五零年)
六 「談戀愛」革命的婚姻 (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
六 「談戀愛」革命的婚姻 (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
《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五「十歲女兒,十公斤大米,為新中國而戰(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之三。
書法家黃伯平  從寫字感悟人生哲學
書法大師黃伯平,安徽和縣人,現年九十五歲定居於台灣,黃老師自六歲開始學習書法,對中國正統書法文化有深刻的鑽研與認知,他擅長寫十二體書法,堪稱古今第一人。縱觀歷朝文史名家,多少擅長書法筆墨的大師, 後人可從記載中一窺這些名人不同的筆風,頂多就擅長幾種字體, 鮮少有人能融貫十二種字體, 然而在黃老師的體悟中,要能融會這十幾種字體, 卻只有一個訣竅 「橫平、豎直」, 黃老師講到:「正統書法跟一般書法不一樣,方法很簡單,就是運筆啊,橫要平、豎要直,一正而已,這叫正統書法,在這個原則之下,可以把中國所有流傳的書法都寫出來。」
「後宮甄嬛傳」的作者吳雪嵐表示,雖然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走紅兩岸,但她「只想安心做個中學老師」。
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五「十歲女兒,十公斤大米」‧為新中國而戰(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之二
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五「十歲女兒十公斤大米」之一:為新中國而戰(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
四「亡國奴」 --走馬燈似的換政府(一九四五~一九四七年)之2
四「亡國奴」--走馬燈似地換政府(一九四五~一九四七年)
三「人人都說好滿洲」--在日本人統治下(一九三八~一九四五年)之3
三 「人人都說好滿洲」--在日本人統治下(一九三八~一九四五年)之2
二「喝涼水也是甜的」--成為滿族醫生的妻子(一九三三~一九三八年)之2
豐富宜蘭歷史 莊文生講活在地故事
(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如果你想更加了解宜蘭,知道更多在地故事,想做深度旅遊,想讓產品更有質感,包括宜蘭地名的由來、風俗民情、宜蘭小吃、鄉土文化等,找他就對了,一個宜蘭的文史工作者--莊文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