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超级大乐透- 线上博彩全攻略

政治家

《千古聖哲孫中山》自序
兒時,在一本《共和國國文》的小學課本中,讀到一篇「放紙鷂」的課文,講的是一個放風箏的故事:春季天氣晴朗,孫中山和幾個小朋友一起放風箏,風箏升上天空,大家都想拉住風箏走,爭來爭去,爭持不下。一個年齡稍大一些的小朋友,把風箏搶在手中,自己拉著放,不願讓與別人。孫中山說:風箏是大家的,應該大家 輪流拉住放,只是你一個人拉住放,「不公平」。
【文明的藍圖】太陽王世紀(一)序篇
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到現在已300年。2015年9月1日,人們成群結隊來到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自發地紀念逝去的太陽王,以及隨之而逝去的偉大世紀le grand siècle。凡爾賽宮特地在城堡北翼布置了路易十四廳,並舉辦了盛大的化妝舞會。人們穿上十七世紀的華服步入燈火輝煌的凡爾賽宮,衣香鬢影、杯觥交錯之間,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充滿了自信、高蹈的時代。
「我當時太年輕了,根本不知道得到的是甚麼,不知道我曾擁有的是一個多麼特殊的機遇……如果歷史能夠重來一次,我決不會離開她。」值宋美齡逝世12週年之際,她晚年時曾在其身邊侍奉的唯一一名西人助理拉達斯(Harry Ladas)不無遺憾地回憶到。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40)長沙大捷
長沙大火之後,蔣委員長第四天即下定决心,必須要選拔一位有魄力有卓越才幹的將領來進行妥善處理,考慮再三,遂選中薛岳將軍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派往長沙任事。
抗日衛國戰爭正當同日寇酣戰之際,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夜,十三日凌晨在長沙發生了一場人為的毀滅性大火。因為十二日所發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又發生在十二日的夜裏(即夕),所以這場大火又稱為「文夕大火」。火勢猛烈,持續數日,人員、房屋、物資損失慘重。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以來,一心妄想速戰速决,自以爲用三月時間必能征服中國。不承想蔣介石委員長却採用了一條以弱克强「持久抗戰」的戰略政略方針,先把倭寇從華北拖到上海,再從上海拖到徐州,繼而拖向武漢。徐州會戰在臺兒莊,敢死隊首挫日軍皇威,打破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武漢會戰,萬家嶺倒八字口袋陣將日本鬼子裝入其內,狠狠一擊,再給日本皇軍以教訓。三大戰役打下來,已是五個「三個月」過去了,中國,中華民族仍舊是威武不屈,巋然不動,日寇「三月亡華」的狂言,遂成爲天下笑柄。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37)南昌隨棗會戰
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中國軍隊有計劃地撤出武漢,日本佔領武漢。蔣委員長留給日寇的武漢,只不過是座空城。
千古聖哲孫中山,竟畢生精力從事國民革命事業,創立三民主義,推翻專制獨裁皇權帝制;創立五權憲法,創建民主憲政的中華民國。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建設中華民國民主憲政的歷史重任,遂落在三民主義第一代傳人蔣公介石的肩上。
抗日戰爭從「九一八」算起,到一九三八年底,已經歷時七個年頭,從盧溝橋事變倭寇開始鯨吞中華算起,到一九三八年底,炎黃子孫已與敵人拚殺了十八個月。這時的倭寇,雖在不停地大口大口地喘著氣,但仍然是賊心不死,虎視眈眈,一心要滅亡中國的夢想仍在繼續膨脹;而中華兒女依然是威武不屈,巋然不動,全神凝聚,奮發自強。日寇「三月亡華」的狂言破產了,國際友人認為日本「三月亡華」的說法並不虛妄的預測落空了。這其中原因頗令世人難以猜想。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目的是要滅亡中國。要滅亡中國,首先要打垮中國軍隊,消滅中國軍隊;繼而佔領中國土地;然後統治中國人民。
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武漢會戰接近尾聲,國軍部隊正在紛紛向後撤退的同時,另一場戰爭正發生在遙遠的華南——廣州。當時國軍主力絕大部份正投注於長江流域這條主戰線的戰鬥當中,一時無力支援四戰區,廣州戰役幾乎只能靠於漢謀12集團軍約六個師的兵力獨當一面,支撐危局。而在日軍方面,此時雖全力猛撲武漢,但由於「張鼓峰事件」的鼓勵,所以能從東北與山東調兵遣將,新編成了古莊幹部郎的11軍,約相當3個師團的兵力,分別從大連與青島出發南下,在臺灣海峽會合後,於十月十二日凌晨,強行登陸大亞灣。這一仗前後打了十天,廣州就淪陷了。
近代,幾乎每一個掌權為政的人都瞭解,文化教育對於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在施政環節的排序中,教育則又往往是落後於許多更現實的問題之後,因為,教育畢竟是百年之計,是遠大理想,而政治則是現實的,立竿見影的。平時如此,戰時更是如此。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生不息,日益興旺發達的立身之本就在於千百年來傳承不絕的優秀文化道統。這種傳承不息的優秀文化海納百川,內涵豐富,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入則孝,出則悌;溫、良、恭、儉、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孝、慈、誠、信、禮、敬、學;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等等等等,正是這高尚而豐富的道德理念,鑄就了優秀充實的傳統中華精神文明。
「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前,大約在一九三四年的時候,蔣介石就已考慮,將來要把四川作為未來持久抗戰救國建國的基地。因為四川可與雲貴兩省連為一體,一道組成中國的戰時大後方——大西南,這裡佔地一百餘萬平方公里,人口將近一個億。四川最大,面積相當於一個法國本土,比十個臺灣還大一點,最富饒,人口多達五千萬。崇山峻嶺環繞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李白說:「而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使它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蔣介石此時的戰略計劃就是把四川建成將來對日本作戰的大後方,即他所說的「復興民族之根據地」。
日本侵華,處心積慮,蓄謀日久。由豐臣秀吉始,歷三百年時光,而明治維新,而昭和新政,而田中奏折,一本侵略擴張的慾望,一步一步形成了一條頑固的軍國主義路線,把貪婪的目光,始終盯在大和民族的文化母國——中國的身上。為了滿足大和民族的利益,實現侵略擴張的目標,數十年如一日,鍥而不捨,努力發展經濟,發展各類適用工業,不斷提高國力。從明代的縱倭為寇,到清代的甲午海戰,日本當局一次次在檢驗著自己的實力。
一九三八年五月,由寺內領軍南下的日軍,終於打通了津浦線和北上的畑俊六在徐州會師了。他們原本想在這個古戰場上撲捉國軍主力,進行一場殲滅式的會戰,但是,中國軍隊卻先他們一步,兵分五路突圍成功,巧妙地避開了這場決戰,徐州會戰到此也告了一個段落。這一役,日軍雖然站據了徐州(1938年5月19日),但卻不如他們的預期,沒能實現徹底擊潰“支那”,一舉結束所謂中國事件的企圖。
自「七•七」抗戰至民國27年(1938)5月徐州棄守為止,仗僅僅打了十個月,而中國方面已經失去了長江以北,平漢路以東的北平、天津、太原、濟南、徐州、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16個重要城市。這個時候,國民政府已經遷都重慶,而中國最高的軍事指揮部則還在武漢。日本當局想要徹底擊敗中國,武漢便自然成為他們的下一個攻略目標。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日寇侵略氣焰十分囂張,憑藉龐大的軍事力量,相繼佔領華中、華南的大片領土。尤其在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武漢是重慶政府的政治軍事中心和作戰物資主要集散地。擁有2700多架飛機的日本空軍,加緊對武漢實施空襲和轟炸,同時在中國到處狂轟濫炸,激起舉國同憤。當時,有人主張派飛機去轟炸日本,以血還血;有人認為不能冒險行動,中國空軍314架作戰飛機,經淞滬會戰、南京戰役已損失慘重;也有人主張飛機去日本散發傳單,提醒日本人民不要受軍國主義欺騙、做侵略中國的工具。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侵略目標:九衢通彙的武漢三鎮。日酋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5月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鬥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岡村寧次指揮第11軍5個半師團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東久邇宮稔彥王指揮第2軍4個半師團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以及海軍及川古志郎第3艦隊120餘艘艦艇,日本第一個飛上天的飛行員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團500餘架飛機,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團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25)台兒莊大捷
侵華日軍佔領滕縣後,即沿鐵路直趨臨城,然後以一部仍沿鐵路南下,牽制我軍主力,另以一部由臨棗台支路直趨台兒莊,企圖截斷隴海路而拊徐州之背。
一九三八年二月初旬,魯南保衛戰進入緊急階段。日軍阪垣、磯谷兩師團正以台兒莊為會師目標,並策應津浦南段敵軍的攻勢,企圖合攻徐州。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22)臨沂保衛戰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迅速集結兵力,佔領平津,攻擊矛頭直指中國鐵路兩大動脈:平漢線與津浦線,從而形成由北向南推進的作戰態勢。從華北跨過黃河直達長江北岸,其地理環境是一馬平川,這非常有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為了改變日寇這一作戰軸線,蔣委員長在上海開闢第二戰場,(日寇原本就有侵佔上海的意圖)與日軍在淞滬地區展開了一場對決戰。
1938年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卒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取得了振奮人心的勝利,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犧牲。經過這次戰役,人們對張自忠的看法有了很大變化。不久之後,張自忠又率部參加了武漢會戰,在潢川與敵血戰十日,重創日寇於河南潢川,隨即被晉陞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進駐鄂西荊門縣一帶,在漢水兩岸與日寇展開了週旋。
淞滬之役,苦戰3月,國軍損失雖重,但重要的是實現了蔣委員長的戰略意圖,改變了日軍侵華的進攻走向,分散了日軍的兵力部署。從而為將東南沿海地區的戰備物資、工廠企業向內地轉運、遷移,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為此後以中西部,尤其以西南部的地理環境、人力物力作為持久抗戰,最終打敗倭寇的廣闊戰場奠定了基礎。
西安事變之後,中日之戰一觸即發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九一八事變已經五年,日寇侵華的鐵蹄,正在一天天的深入中華大地,由東北而華北,由瀋陽而平津,中華民族正處於絕續存亡之秋。舉國上下一片同仇敵愾的肅殺之氣,要求抗日、收復失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盧溝橋事變,平津淪陷,日本好戰的狂潮席捲全島,日寇決定擴大戰火,抗戰形勢為之大變。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立即向全國軍民發出準備全國應戰的號召。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18)最後關頭
一九三七年七月九日,蔣委員長下令在四川的何應欽立即馳赴南京,著手編組部隊,準備全面抗戰。並且指示來在廬山的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火速下山,率領中央軍兩個師北上平漢鐵路的保定或石家莊。此外,更令調山西太原、運城方面的部隊向河北省石家莊集結。同時,又命令各軍事機關準備總動員,並加強各地戒備體制;至於對負責河北軍事的宋哲元,更電令促其堅定決心及加強警戒如左:『守土應其必死決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應付;至談判尤須防其奸狡之慣技,務須不喪絲毫主權為原則。』(《蔣總統秘錄.第十三章.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史載這一故道歷時900餘年,史稱無定河。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進一步疏濬河道,加固堤岸,河床位置逐漸趨於穩定,才將這條床無定位的河流改名為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時毀於洪水,次年再度重建。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西頭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禦制碑,東頭豎立的是康熙的孫子乾隆帝御書的「盧溝曉月」碑。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16)西安事變
時光老人的步伐踏入了一九三六年,中華民國黃金十年的後期。中日之間的戰爭風雲,起起伏伏,讓人捉摸不定。
《抗日領袖蔣介石》連載(15)大戰之前
「敵乎?友乎?」的良言規勸,日本當局內心無任何自責,更無愧疚,邪魔附體,無任何良知反應。中日兩國間的僵局,日益加劇,已成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