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chtimes
culture
news
life
arts
新聞
副刊
評論
體育
娛樂
電子時報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投稿
正體
简体
文化百科
文明探索
人生感悟
文學世界
史海鉤沉
人物春秋
教育園地
預言與傳奇
中國歷代名人
歷代皇帝
歷代后妃
歷代名將
歷代名相
歷代名臣
歷代文人
歷代名醫
科技人物
傳奇人物
歷史探源
古代典章制度
古代教育
古代科技
姓氏探源
歷史文物
歷史故事
古代戰爭
古代遊記
經典史籍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
各類專史
其他史料
歷史上的今天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華五千年
遠古
夏
商
西周
春秋戰國/東周
秦
西漢
魏晉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近代
現代
世界史
上古時代
中古時代
近代
現代
大紀元首頁
副刊
文化網
史海鉤沉
細說歷史
世界史
現代
上古時代
中古時代
近代
現代
柳笛
翰青筆談
現代
美國歷史:新政與二次世界大戰
在三十年代初期, 羅斯福總統提出"新政"—計劃旨在讓美國人盡快擺脫經濟大蕭條。他指出,,當時在其他國家民主已經消失—不是因為民眾反對民主—而是因為他們厭倦失業和不安定。
美國歷史
2009年6月14日 10:16 PM
美國歷史:從一次大戰到經濟大蕭條
1914年在歐洲—與德國以及奧匈帝國攻打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的戰爭—幾乎從一開始就影響美國利益。英國和德國海軍都干擾美國航運,但德國潛艇的攻擊具致命性。1915年,當潛艇擊沈英國遠洋客輪盧西塔尼亞(Lusitania),將近130名美國人喪生。伍得羅威爾遜總統要求停止攻擊,而他們停止一會兒,但到1917年他們已重新開始,美國宣戰。
美國歷史
2009年6月12日 10:11 PM
荷蘭將永久展出安妮日記
為了慶祝當年的猶太少女、納粹大屠殺遇難者安妮.弗蘭克80歲冥誕,荷蘭政府準備永久展出著名的安妮日記。 (n2009-06-12-voa25.cfm)
安妮日記
2009年6月12日 8:57 PM
美國歷史:不滿與改革
至1900年,美國的政治基礎已經歷成長痛苦、內戰、繁榮和經濟蕭條。宗教自由的理想一直持續著。免費公共教育基本上已實現,並一直維持新聞自由。不過,在同一時間,政治權力似乎集中在腐敗官員和他們的朋友手中。對此,一個稱為"進步主義"的改革運動應運而生。其目標包括更大的民主與社會公正、廉潔的政府以及更有效的業務控管。
美國歷史
2009年6月10日 10:09 PM
美國歷史:國家政府的形成
在脫離英國的戰爭後,13個美國殖民地於1783年成為13個合眾國。戰爭結束前,他們為其共同努力而認可一個架構,這些邦聯條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提供一個統一但極度鬆散與脆弱的制度,喬治華盛頓稱之為“不牢固的結合”。
美國史
美國歷史
2009年5月13日 10:17 AM
加里波利半島保持其歷史意義
在達達尼爾海峽,也就是許多澳洲人都知道的加里波利半島上,不難找到戰爭遺留下的證據。折斷的刺刀、鈕釦、子彈頭、無數破碎的黏土罐、生銹的錫和電線隨處可見。
澳洲人
2009年4月23日 5:22 PM
抗日戰爭中的關鍵外援‧蘇聯
在中國抗戰期間,前蘇聯比美國更早的援助了中國抗戰,但其援助卻反覆無常,並讓中國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抗日戰爭
2008年8月15日 5:29 PM
抗日戰爭中的關鍵外援‧美國
1941年,中德合作嘎然而止,失去外援的中國抗戰陷入了困難時期。國家之間戰爭歸根到底拼的是國力,是經濟,如果沒有能源、作戰物資做保證,如果槍炮裡沒有彈藥,如果飛機、坦克、汽車裡沒有汽油,如果負傷的戰士沒有醫藥的救治,中國不可能取得抗戰的勝利。中國抗戰的勝利並不是靠人命的堆積、簡單的地道戰、地雷戰等游擊戰打贏的,更不是靠小米加步槍、靠人命搶奪敵人的武器來保持與日軍的對峙狀態。
抗日戰爭
2008年8月14日 5:36 PM
柏林牆的建與拆 全有我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35期【人物特寫】欄目
九評
共產黨
柏林圍牆
退黨
2007年9月22日 3:41 PM
納粹鐵蹄下的荷蘭
荷蘭人早在1930年前就預見,希特勒掌權後,將會引起歐洲的大災難。可是荷蘭人保持中立,掩耳不聞,視而不見希特勒的咆哮和罪惡,他們以為,不去招惹這個兇惡的納粹,自己就可以免遭災難。
納粹
荷蘭
2007年5月4日 7:44 PM
過去和現在:美國夏令時的故事
(大紀元記者馮靜綜合編譯報導)美國人即將在3月11日(週日)把時鐘向前撥一小時,提前進入夏令時,比傳統的4月提前了三個星期,而到11月4日時鐘將要撥回一小時,比通常推後一星期。這樣使日出和日落出現的時間出現得更早,因故何為?
夏令時
夏時制
2007年3月11日 2:25 PM
肯尼迪圖書館首度公開展出歷史文物
1963年6月﹐身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愛爾蘭裔天主教總統的約翰.肯尼迪﹐以總統身份首次訪問祖輩居住的家鄉﹐濃厚的故土之情﹑熱情的愛爾蘭人民﹐讓肯尼迪將這次旅程視為他生命中「最感動的經歷之一」。而這次的外交訪問亦令愛爾蘭進入了世界主流國家﹐在愛爾蘭近代史上深具意義。而數月後肯尼迪總統的遇刺身亡﹐更令這次的回鄉之旅增添了歷史性的意義。
肯尼迪
2006年3月25日 1:57 AM
富蘭克林——從天空捉到電的人
富蘭克林即將300歲了!雖然他作古已久,大家應該對他的長相並不陌生(就是百元美鈔上那位長髮飄逸的老伯啦!)。不過他的生平事跡,就很少人能說的全了,因為他幾乎是全才,集諸多相互之間八竿子打不著的天賦才能於一身:他是參與美國《獨立宣言》起草工作的政治家、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傑出的外交官、教育家、暢銷書的作者、擁有多項發明的科學家、成功的報社老闆,同時還是一名音樂家,甚至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樂器「玻璃琴」,這種樂器曾經在歐美風靡數十年。
富蘭克林
發明
2006年1月14日 11:51 PM
九一一事件中美國人的偉大精神
911
2005年9月8日 11:31 PM
1
2
3
4
共有約 104 條記錄
地震千里外大樓秒塌 2025年之卦合《推背圖》預言大變局?
我沒有鄉愁
承天皇太后——蕭綽
青松絮語:凝望未來的琥珀
聖誕傳奇:《是的 維吉尼亞 有聖誕老人》
時間為何不夠用?
詩壇奇葩寶塔詩 僅55字層層展開茶道的境界
「血月」下災難生 是巧合?還是預警?
冥冥中的安排 茶神陸羽不隨凡俗 開啟中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