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chtimes
culture
news
life
arts
新聞
副刊
評論
體育
娛樂
電子時報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投稿
正體
简体
文化百科
文明探索
人生感悟
文學世界
史海鉤沉
人物春秋
教育園地
預言與傳奇
中國歷代名人
歷代皇帝
歷代后妃
歷代名將
歷代名相
歷代名臣
歷代文人
歷代名醫
科技人物
傳奇人物
歷史探源
古代典章制度
古代教育
古代科技
姓氏探源
歷史文物
歷史故事
古代戰爭
古代遊記
經典史籍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
各類專史
其他史料
歷史上的今天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華五千年
遠古
夏
商
西周
春秋戰國/東周
秦
西漢
魏晉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近代
現代
世界史
上古時代
中古時代
近代
現代
大紀元首頁
副刊
文化網
史海鉤沉
細說歷史
經典史籍
其他史料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
各類專史
其他史料
呻吟語
天工開物
貞觀政要
其他史料
《天工開物》春引水種池鹽 南風起一宵結成
國內有兩個池鹽產地:一處在寧夏,供邊鎮食用。另一處在山西解池,供應山西、河南諸郡縣。解池位於安邑、猗氏、臨晉之間,池外有城牆護衛。池水深處,其色暗綠。當地製鹽者在池旁將地犁成畦壟,將池內清水引入所犁的畦中,切忌濁水混入,否則就會淤塞鹽脈。
作鹹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10月23日 5:00 AM
《天工開物》海鹽採法多 存百年不變質
海水自具鹽質。海邊地勢高的地方叫「潮墩」,地勢低的叫「草盪」,這些地方都產鹽。雖然同樣的鹽出於海中,而製鹽的方法卻有不同。
作鹹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10月20日 8:07 AM
《天工開物》造物賜美味 無所不「鹽」
大自然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之氣,由此又產生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行中的水潤濕而流動.具有鹽的鹹味。周武王訪問箕子時,才首先得知關於五行的道理。人們吃的酸、甜、苦、辣四種味道的食物,經年缺少其中之一都平安無事,唯獨食鹽,十日不吃,便身無縛雞之力、疲倦不振。
作鹹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鹽
2017年10月17日 8:27 AM
《天工開物》小米芝麻豆脫粒得實加工法
加工小米是揚得其粒,舂得其米,磨得其粉。除風揚、車扇之外,還有一種方法是用簸箕。其法是用竹篾編成長圓形盤,將米鋪入其中,擠勻揚簸。輕的揚到簸箕的前面,拋棄到地上。重的在後,都是米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粹精
2017年10月13日 5:00 AM
《天工開物》磨出上白麵粉 求九華山石
磨的石料有兩種,麵粉品質因石而異。江南很少有細白上等的麵粉,因磨石石料含沙,相磨發熱,則麥麩(讀夫,小麥的屑皮)破碎,以致黑麩混入麵中,無從羅去。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粹精
2017年10月10日 5:00 AM
《天工開物》揚麥磨麵法 自然風水最好
小麥是麵粉原料。稻穀加工後最精者是舂過兩次的精米,小麥加工後最上品是重複羅過的細白麵粉。收穫小麥時,手握一把麥稈擊取,其法如同擊稻。去麥秕,在北方用揚場的方法,因為風車沒有遍布全國各她。揚麥不能在屋檐下,必待風至而後為之。風不來、雨不停都不能揚麥。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粹精
2017年10月6日 6:46 AM
《天工開物》江南舟上水碓 攻稻一舉三用
江南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地區)造水碓之法巧絕。因為水碓就怕埋臼的地勢低會為洪水所淹,太高則水流不到。廣信府的造法是以一條船當地,打樁將船圍住,船中填土埋臼。要是在河的中流填石築壩,則安裝水碓便無須打樁圍堤了。更有一身三用的水碓,激水轉動輪軸,水碓的第一節轉磨成面,第二節帶動水碓舂米,第三節引水灌於稻田。這是考慮得十分周密的人製造出來的。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水碓
粹精
2017年10月3日 12:36 AM
《天工開物》篩稻殼去膜 粹精養百姓
稻穀去殼用礱(礱讀龍,狀如石磨,下臼固定,上臼旋轉,藉由上下臼齒搓擦使稻殼裂脫),去皮用舂(讀沖)、用碾。用水碓(讀對)舂穀,則兼有礱的功用:乾燥的稻用碾加工也可不用礱。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粹精
2017年9月29日 5:00 AM
《天工開物》脫稻粒曳牛滾石束手擊 借風去秕
水稻收割之後,要脫稈取粒。手握一把稻稈擊取稻粒的佔一半,將稻都放在場上以牛拉石磙(讀滾)碾取稻粒的也佔一半。以手擊取稻粒,被擊之物或用木桶,或用石板。收穫時如雨天多晴天少,田間和水稻都濕,則不可上場,便用木桶在田間就地擊取。晴天稻乾,則用石板擊稻更為方便。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稻殼
粹精
2017年9月26日 5:39 AM
《天工開物》古人仿照「小過」卦形 製作五穀加工具
宋子說,自然界生長五穀以養育人類,穀粒包藏在黃色的穀殼裡,像身披「黃裳」一樣美。稻以糠為殼,麥以麩為皮,粟、粱、黍、稷的籽實也都隱藏在帶毛的硬殼裡面。去掉雜物取得其精華來食用,這種道理是顯而易見的。講求飲食美味的人,食不嫌精緻。加工穀物所用的杵臼,有益於萬民,系取自「小過」(上雷下山)上動下靜的卦形而製造。發明這類技術的人,怎能是一般人而不是天才呢?
五穀加工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粹精
2017年9月22日 9:24 AM
《天工開物》古代美女的胭脂 天然美顏法
將帶着露水摘取的紅花搗爛,放入布袋中用水淘洗,絞去黃色液體,然後取出來再搗,放入布袋中用發酸的淘米水再次淘冼,再絞去汁液。用青蒿(菊科)在上面蓋一夜,捏成薄餅,陰乾後收藏起來。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紅花餅
胭脂
2017年9月19日 5:24 AM
《天工開物》種得紅花作花餅 帶露紅花美嬌容
紅花是在園圃中用種子種的,二月初下種。如果種得太早,待苗高一尺時,就會有黑螞蟻般的蟲子將根吃掉,使苗死亡。種紅花的土地肥沃時,苗可長到二、三尺高。這就要在每行打樁,綁上繩子,將苗橫攔起來,以防狂風折斷。如土地不肥沃,苗只長到一尺五寸以下時,就不必這樣作了。
天工開物
宋應星
彰施
李淑芬
紅花
2017年9月15日 12:35 AM
《天工開物》植物中有五種「藍」 天然美藍澱染料
造藍澱時,要是葉與莖很多,便放在窖裡,少的放入桶內或缸內。用水浸泡七天,自然會浸出藍液。每一石藍液放入石灰五升,攪動數十下,藍澱很快就會結成。靜放後,藍澱便沉於底部。近來所生產的藍澱,多是用福建人在山上遍種的茶藍製得,其數量比其他各種藍的總和還要多好幾倍。他們在山上將茶藍裝入竹簍內,由船運到外地出售。製造藍澱時,將漂在上面的浮沫取出曬乾,名為「靛花」。放在缸內的藍澱,必須先和以稻灰水,每天手持竹棍不計次數地攪動,其中最好的叫作「標缸」。
天工開物
宋應星
彰施
李淑芬
藍澱
2017年9月12日 7:24 AM
《天工開物》古傳各色染料秘方 自然美現代珍藏版
大紅色。(其質紅花餅一味,用烏梅水煎出,又用鹼水澄數次。或稻稿灰代鹼,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則鮮甚。染房計便宜者先染蘆木打腳。凡紅花最忌沉、麝,袍服與衣香共收,旬月之間,其色即毀。凡紅花染帛之後,若欲退轉,但浸濕所染帛,以鹼水、稻灰水滴上數十點,其紅一毫收傳,仍還原質。所收之水藏於綠豆粉內,放出染紅,半滴不耗。染家以為秘訣,不以告人。)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彰施
李淑芬
2017年9月8日 9:31 AM
《天工開物》雲霞五顏六色 染素料成諸色
宋子說,天上的雲霞五顏六色,地上的花葉千姿百態。大自然呈現如此色彩繽紛的景象,古代的聖人便跟著學習,用染料把衣服染成青、黃、赤、白、黑等顏色穿在身上。虞舜當初就是如此用心的。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染色
2017年9月5日 5:24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褐氈
凡綿羊有二種。一曰蓑衣羊。剪其毳為氈、為絨片,帽襪遍天下,胥此出焉。古者西域羊未入中國,作褐為賤者服,亦以其毛為之。褐有粗而無精,今日粗褐亦間出此羊之身。此種自徐淮以北州郡無不繁生。南方唯湖郡飼畜綿羊。一歲三剪毛(夏季希革不生)。每羊一隻,歲得絨襪料三雙,生羔牝牡合數得二羔,故北方家畜綿羊百隻,則歲入計百金云。
乃服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9月1日 5:24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裘
羊皮衣中,老羊皮價廉,而羊羔皮昂貴(羔讀高.小羊)。懷在腹中的羊羔叫胞羔,剛長毛, 剛出生的叫乳羔,皮上的毛像耳環鉤,彎彎曲曲的。長三個月後的叫跑羔,長七個月的叫走羔,皮上的毛漸漸變直。用胞羔、乳羔的皮作衣,沒有膻味。古時羔皮衣為大夫之服,現在西北的官紳也很看重它。
乃服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28日 5:21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夏服
苧麻剝皮後,最好在陽光下晒乾,否則見水就爛。將麻皮撕破時,要用水浸泡,但是只能浸泡二十刻(五小時),浸久時不撕皮也要爛。苧麻本是淡黃色的,先用稻灰、石灰水煮過,再經過流動的水漂洗,晒乾後就成為白色。
乃服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25日 5:21 AM
《天工開物》作棉衣 翻新棉襖
以棉衣、棉被禦寒的,百人之中只有一人在其中裝入絲綿,其餘都用棉花。古時的「縕袍」(縕讀運,新棉混合舊絮)今俗稱為「胖襖」(棉襖)。棉花彈好後,按照衣服、被子的形狀,將棉花放進去。新作的棉衣穿在身上顯得輕暖,但穿久就會繃緊.逐漸不保暖。將其中棉花取出彈鬆,再重新裝入衣內,仍可像原來一樣暖和。
乃服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22日 5:21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布衣 趕 彈 紡
用棉衣禦寒,不分貴賤。棉花在古書叫枲麻(之大麻的雄株,不是棉花),各地都有種植。有木棉(木棉科樹棉)、草棉(錦葵科棉屬草本)兩種,花有白、紫兩種顏色。種植白棉的佔十分之九,紫棉佔十分之一。
乃服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18日 5:41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倭緞
倭緞製法起源於日本,福建漳州、泉州沿海地區曾加以仿製。其絲的原料來自四川,由商人萬里販來,換易胡椒而回。其織法也是從日本傳來,先將絲料染色作為緯線,再將剪斷的銅錢夾織到經線中,織過數寸經絲後將織物刮成黑光。東北滿族地區的商人見到這種織物非常喜歡。但由於這種織物很容易污損,作成的帽子戴上後很快就積聚灰塵,作成衣領穿過不了幾天就損壞。現在各地都不看重,將來或許被淘汰,這種織法也未必會流傳下去。
乃服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15日 5:51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龍袍
供皇帝穿著的龍袍,我朝(明朝)的織造局設在蘇州和杭州。生產龍袍的織機的花樓高達一丈五尺,由兩名技術能手拿着設計好的花樣提花,每織過幾寸以後,便變換提織龍形圖案的另一部分。龍袍有機房各部分工織造單獨部分再拼合而成,不是出於一人之手。所用的絲先染成紅、黃等色,所用工具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人工和成本要增加數十倍,以表示忠敬之意。其中的細節繁多,無法詳細訴說。
乃服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11日 5:50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熟練
絲織品織成以後還是生絲,要經過煮練之後,才能成為熟絲。煮練的時候,用稻稈灰加水一起煮,並用豬胰脂浸泡一晚,再放進水中洗濯,這樣絲色就能很鮮豔。如果是用烏梅水煮的,絲色就會差一些。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8日 5:5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分名
羅之類的絲織物有中空的小孔用來透風取涼,它織造的關鍵在於用線繩作成的軟綜(絞綜)。用兩扇袞頭打綜,一個是軟綜,一個是硬綜。織過五梭、三梭(最厚的是七梭)緯線以後,踏起軟綜,自然會使兩股經絲絞組成絞紗孔,而不併合起來,形成網眼。如果一直織下去,不起條紋而普遍有孔的,就叫紗,織紗的關鍵也在兩扇袞頭。直到織花綾綢時,才可去掉兩扇袞頭,轉用八扇桄綜。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8日 5:55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穿經
將蠶絲穿過綜再穿過織筘,需要四個人前後排列坐著操作。掌握穿筘的人手握筘鉤先穿過筘齒中,等對面的人把絲遞過來準備接絲。等絲經過筘後,就用兩個手指捏住,每穿好五十到七十個筘齒,就把絲合起來編一個結。絲之所以能夠不亂,其中的奧妙全在將絲分開的交竹上。如果是接斷絲,就把絲一拉就伸長幾寸。打上結後,仍會回縮到原來的長度,這是利用絲本身就具有彈性的巧妙。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4日 5:5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花本
凡是能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心思最為精細巧妙。無論畫師先將什麼樣的圖案在紙上畫出,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都能用絲線按照畫樣仔細量度,精確細微地算計分寸而編結出織花的紋樣來。織花的紋樣張掛在花樓上,即便織工不知道會織出什麼花樣,只要穿綜帶經,按照織花的紋樣的尺寸、度數,提起紋針,穿梭織造,圖案就會呈現出來了。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2017年8月4日 5:41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花機式
織紗羅用的疊助木,比織綾絹的最好輕十幾斤。織素羅不起花紋,要在軟紗、綾絹上織出波浪、梅花等小花,比織素羅只多加兩扇綜框,一個人踏織即可,不用提花的人閑着呆在花樓上那個,即不設衢盤與衢腳。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花機式
2017年8月1日 5:5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腰機式
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綢,以及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提花機,只需用小機。織匠用一塊熟皮作靠背,他的力全在腰和臀部,所以叫腰機。各個地區織葛、苧麻、棉布的,都用這種織機。織出的布、帛更整齊、結實而有光澤,可惜至今還沒有普遍流傳。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1日 5:5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經數
織紗羅的筘以八百個齒為標準。織綾絹的筘以一千二百齒為標準。每個筘齒中穿入已上漿的經線,把四根合為兩根。羅紗的經絲共三千二百根,綾綢的經絲共五、六千根。古書稱八十根為一升,現在較厚的綾絹就是古時所說的六十升布。織花紋時必須用嘉興、湖州所產結繭和繅絲時都用火烘乾的絲作經線,那麼任憑提拉也不會斷頭。其他省所出的絲,即使可以勉強提花,也不精緻。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28日 5:58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邊維
絲織物不論是厚的綾或薄的羅,紡織時都要另行織邊。其兩個邊各牽經線二十多根,邊經線必須過漿,用筘推移梳乾。綾羅必須三十丈或五、六十丈穿一次筘,可省去穿接的繁雜辛苦。每織一匹(四丈)應在邊經上用墨劃記號,以便掌握長度。織邊的絲線不繞在杠(經軸)上,而是另外繞在織機橫樑上。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28日 5:53 AM
上一頁
1
2
3
4
5
6
...
下一頁
共有約 224 條記錄
漫話風箏
地震千里外大樓秒塌 2025年之卦合《推背圖》預言大變局?
【未解之謎】哪吒真的是魔童嗎?揭祕封神背後的驚人真相
青松絮語:凝望未來的琥珀
聖誕傳奇:《是的 維吉尼亞 有聖誕老人》
時間為何不夠用?
詩壇奇葩寶塔詩 僅55字層層展開茶道的境界
「血月」下災難生 是巧合?還是預警?
冥冥中的安排 茶神陸羽不隨凡俗 開啟中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