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竞彩网计算器

歷代文人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
孔子,一個真實的人,其名字穿越了半個中華文明的歷史風雲,伴隨著一代代中國人走過滄桑而又輝煌的歲月。在人類歷史上,除了兩三個被譽為先知的宗教領袖外,誰也沒有他行得更遠,走得更深,誰也沒有他遭受到後世如此眾多的水火不相容的評論。無論是尊孔還是批孔,俯身這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而每一幅面孔背後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氛圍。
冀元亨在獄中時,對待其他的囚犯就像兄弟般友愛,讓很多囚犯都感動到落淚。
蜀中的自然環境非常優美,有奇險雄偉的山川,又有平衍秀麗的原野。李白在青年時代即已遊歷了蜀地的不少名勝古跡。
莊姜由於婚後無子,遭到冷落,生活並不快樂。衛莊公後來娶了陳國之女厲媯,再娶了厲姒的妹妹戴媯。衛莊公對莊姜的暴戾冷漠,讓美麗的莊姜在每一個漫漫的長夜裏,寒冷深宮,孤燈長伴。
陶淵明的心境,猶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一樣的高潔。他的真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
蘇東坡命張二先把欠綢緞商的二萬錢連本帶利還了帳,然後將剩餘的錢給張二作本錢繼續做買賣。就這樣,一件難辦的案子被蘇東坡輕易的了結了。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歐陽修是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著名文學家,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曾任右正言、知制誥、知滁州、參知政事等官。
曾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晚期收的的弟子,世稱“曾子”。他比孔子小46歲。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法,流傳甚廣的“嚙指痛心”和“曾參殺人”就是和其有關的。
孔子出生在魯國。他的祖先是宋國人。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誕生。他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朱淑真,宋代女詞人。又名朱淑珍、朱淑貞,生約南宋高宗、孝宗時期,《四庫全書》中稱其為浙中海寧一帶的人。
元代偉大的雜劇作家關漢卿,號已齋,大都人(一說河北省祁州伍仁村人),大約生於元太宗年間(1229—1241年),卒於大德年間(1297一1307年)。據鐘嗣成《錄鬼簿》記載,他曾任太醫院尹,可能是醫生。邾經在為夏庭芝《青樓集》作的序中,認為他是金朝遺民,在元朝是不允許走仕途之路的。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為一時之冠。”他擅長歌舞,精通音律,能吟詩,會琴簫。這些便於熟悉舞臺,接觸演員,瞭解觀眾的活動,為他從事雜劇創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實踐經驗。
王羲之(321--379,另作303--361),字逸少,琅玡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文曲星下凡"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例如"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詩歌上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傑出人物,似乎都有一個不幸的悲慘童年,有的人就連小名也 不大好聽。周朝的史祖名“棄”,之所以有這個名兒,原本是他生下來時,父母便把他扔掉了。只不過因為大自然和芸芸眾生的拯救和撫養,才生存下來。
李白因清逸脫俗、才調無倫、狂放不群、博學灑脫、眼界超凡而獲得「詩仙」的美名。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做事情只要有恆心毅力,無論多難,都天天堅持去做。就算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踏踏實實的去做,不怕辛苦,不怕乏味,終有成功的一天。
傳說李白的母親快要分娩時,突然夢見太白星從空中降下,正好落在她懷裡。她驚醒後,當晚就生下李白,因此有人認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
蘇小妹與兩個哥哥一樣擅詩喜聯,好開玩笑,兄妹間常以詩、聯相嬉。傳說,蘇小妹五官清秀,美中不足的是,額頭有點大,按照今天的話說,就是有個"奔頭",一次,蘇東坡吟出一聯,取笑妹妹的"奔頭":
世人都知道顏真卿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書法家,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而稀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得仙成道之士。
古風悠悠:藝海皎皎鄭板橋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曾做過山東范縣、濰縣的知縣。板橋性格灑脫寬厚,在任知縣的十二年間有惠政,在他治下的縣境,牢獄曾幾度空虛。
蔡文姬,是東漢著名女詩人,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蔡邕是東漢著名儒士。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蔡文姬博學能文,善長詩賦,並精通音律,著有《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等詩作。但是,這位多才多藝的紅顏女子,卻經歷了人生種種不幸與坎坷。
吳敬梓是清朝人,因為生平的不如意,使他親身經歷科舉制度與許多社會不合理的現象。歷盡人生冷暖後,晚年發憤完成《儒林外史》這部長達三十萬字的歷史巨著,將科舉制度、社會現象,以諷刺手法一一呈現,對後世影響很大,可說是中國諷刺學的先驅。
荊浩是唐末五代的山水畫家,唐末時曾在雙林院繪製壁畫,後來因逃避五代戰亂,隱居於太行山的洪谷,自號洪穀子。他創出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後世尊為北方山水畫之祖。
李思訓是唐代的畫家,曾任右武威大將軍,繪畫時運筆巧妙,鳥獸草木無所不能。其子李昭道的畫頗有乃父之風,人稱其父子為「大李將軍、小李將軍」。明代徐沁在《明畫錄》中說:「自唐以來,山水派分為南北兩宗,北宗首推李思訓、李昭道父子。」
郭熙是北宋山水畫家,曾任圖畫院藝學,世稱「郭河陽」。年少時就一心向道,學習吐納之法,經常雲遊在外。家族中並無擅長繪畫之人,大概是天賦加上後天的經歷,使他成為無師自通的天才畫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誕生那年是魯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西元前五五一年),自幼父母就去世了,家境不好,平日要幫忙家務,還得替人家放牧牛、羊等工作,十五歲才有機會入學讀書,他十分好學,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因此,而奠定了他深厚的學問基礎。
董源,字叔達,五代江南鍾陵人。因曾任南唐中主李煜的後苑(又稱北苑)副使,故別號稱「董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