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体彩 投注

歷代文人

【故國神遊】岳陽樓頭寫素志 花洲明月可忘歸
宋仁宗慶歷年間,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將岳陽樓修葺一新,又選唐宋諸賢詩賦,或題壁,或刻石。其中最為醒目的當然還是範文正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過,范公之記並未記岳陽樓之形制、結構、雕樑、畫棟,而是備述洞庭之景,諸如霪雨霏霏若何,薄暮冥冥若何,春和景明若何,皓月千里若何,全文三百七十餘字,寫盡洞庭萬千氣象,卻寫不盡範文正公心中的岳陽樓之大觀。
「我當時太年輕了,根本不知道得到的是甚麼,不知道我曾擁有的是一個多麼特殊的機遇……如果歷史能夠重來一次,我決不會離開她。」值宋美齡逝世12週年之際,她晚年時曾在其身邊侍奉的唯一一名西人助理拉達斯(Harry Ladas)不無遺憾地回憶到。
【唐詩故事】王維:與君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若非遇著王維,他的聲名只怕會黯淡許多,繼而湮沒在浩瀚的史海中。王維以修禪自居,奉行維摩詰在家修行的宗旨,一生志在歸隱,放下了榮利功業,唯獨不曾放下一位友人。他為友人寫詩,為他遣懷,在世外桃源的輞川中永遠為他留著隱居的廂房。慧秀於中,才高於外,王維總是親切地喚他:秀才。
【唐詩故事】樂仙豈可辱 丹心罷管弦
王維的一生,幾乎是順風順水,靜心自處,不惹塵埃。然而他的晚年也浮蕩過波瀾,歷經生死與德操的考驗。擊起這千層浪的巨石,正是唐朝的空前浩劫,逆轉家國命運的安史之亂。
拆吾之名,賜汝姓字。沐我佛光,證人間世。
【唐詩故事】相思從此寄餘生——贈李龜年
相思知何物?有人說,那是巴山秋窗下的剪燭夜雨;也有人說,那是柴扉風前的人面桃花。溫庭筠卻深情地反問: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唐詩故事】息夫人:面若桃夭淚斷腸
美人看美人,大多懷著共情的心懷,感受著對方的美麗與哀愁。因而,妙年潔白的他遇著纖白明媚的她,相逢何必曾相識,通一點靈犀,憶一國佳人,將那千年不渝的忠貞節義娓娓道來。
【唐詩故事】志為平民百姓歌的杜甫
讀杜詩,多半是個嚴肅枯燥的活兒。因為他生活的特殊時代,因為他探討的社會課題,須要你焚香淨手,正襟危坐,擯棄私心雜念,全身心專注於詩歌的解讀和思考。如果是讀初唐宮詞,晚唐花間,還可以略微放鬆心情。
筆寫杜甫,有一瞬間的猶疑。論詩必提唐代,而讀唐詩絕繞不過杜甫這尊泰岳。對於他的感知,從無到有,自少及長,已經慢慢滲透華夏兒女的每一個記憶。子美,詩聖,少陵野老,沉鬱頓挫……這些記憶碎片如塵起風闌般襲來,沒有任何徵兆的,便將人的思維湮沒。杜甫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熟悉而陌生,彷彿老家逢年過節必要祭拜的先祖,我們念他,敬他,卻從未真正走近他。
詩仙李白,別號青蓮。直觀其名號,便覺這是一位素衣飄颻的漢家遺俊,獨行於白鹿青崖間,對月吟哦,沐嵐而眠,或凌空虛筆,勾勒一支驚風泣雨的詞章。仙,總讓人有疏離的距離感,現實中大多是凡夫俗子,結緣神仙的能有幾人?在古籍撲朔迷離的文字中,仙大抵是絕情寡慾、吸風飲露、飄渺山林滄海的修行得道者。
顧炎武籲請人們敬重修煉者
作者寫作此文,專門讚揚一位修道人,讚揚一位志行高潔者的風貌,這真是十分難得可貴,具有遠見卓識!
駱賓王續詩
唐代文學家駱賓王,婺州義烏人,他的詩文寫得很好。因參與了徐敬業叛亂活動,被武則天嚴令通緝,只好換名改姓,躲藏起來。時間一長,人們把他淡忘了。
孔子論述人間最重大的道理
當然不是厚待自己,而是珍惜自己、理解自己對別人的重要性和責任的意思。因為君王說錯話,則人民會跟著仿傚;君王做錯事, 則人民也會跟著仿傚。所以君王如果能清晰的理解自己對人民的影響力,對自己的行為言論,保持慎重的態度,則人民自然也恭敬慎重,這就是敬重自己的意思。
少年蘇軾 從驕矜到立志
蘇軾自幼天資聰穎,而且好學,十歲時已讀遍諸子百書,博通經史,所寫的文章詩詞常常受到人們的讚許。少年的他因此驕矜起來,以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於是在書房門上手書一聯: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變法則存   不變則亡:淺說梁啟超
根據他的這個觀點,告誡人們一個道理,當今的國勢,變也得變,不變也得變,只是變得早和晚、誰掌握變的主動權而已。
張可久,一生懷才不遇,多次出任「路吏」等卑微職位。晚年隱居杭州,吟詠以終。畢生專寫散曲,風格多樣但以雅正為主,是元曲「清麗派」代表作 家。
蘇東坡的處世原則 不忘別人的好
蘇軾豁達樂觀、百折不撓、幽默詼諧。 遭貶謫的日子,他開荒種地、手抄《金剛經》、鑽研烹飪…… 無論怎樣惡劣的環境,都能優游自樂。
華夏首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
《詩經》中有一首題為<載馳>的詩,音韻鏗鏘,言詞懇切,感情激昂,洋溢著飽滿的愛國熱情。這首不朽的詩篇,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的傑作。
煙霞狀元:喬吉
喬吉曾寫下對自己的看法:「不占龍頭選,不入名賢傳。時時酒聖,處處詩禪。煙霞狀元,江湖醉仙。笑談便是編修院。留連,批風抹月四十年。」由此可看出他悲憤與消極的人生觀。
不一樣的王陽明(十)
他在寺中各處遊歷了一番,發現有個房門是鎖著的,於是好奇的問寺中和尚,這裡邊是啥?為甚麼要鎖門?和尚說,這是一位祖師的房間,祖師圓寂前吩咐過,除非等到他自己回來,不然門不能打開。
朱宸濠糾集亡命之徒以擴充兵員,號稱十萬之眾,進攻南康、九江,兩地以市長(知府)為首的大小文武官僚們「毅然」的作鳥獸散了。此時,王陽明還在去福建平亂的路上,六月十五日,他經過豐城,才得知寧王已經造反了,他馬上回到船上,要轉道去吉安,可當時正刮南風,船半點前進不得,陽明先生只能「聽」天「由」命了,他「焚香拜泣告天曰」:「上天若是憐憫生靈,允許我匡扶社稷,請馬上改變風向。如果上天不在乎這些百姓,我也沒有活路了(「天若哀憫生靈,許我匡扶社稷,願即反風。若無意斯民,守仁無生望矣」)。」結果,「須臾,風漸止,北帆盡起。」
寧王宴請江西官員,在宴會上,朱宸濠露骨的貶損正德,一臉憂國憂民的表情,一個幫腔的在旁邊跟著煽風點火:「世豈無湯、武耶?」意思是正德是夏桀商紂,寧王就是商湯周武,得給正德來個內部革命。
一撥人突然闖到龍場驛,要來「砸場子」。陽明已經練就了「動忍增益」的功夫,周圍的當地民眾看不下去了,幹啥?欺負老實人?那可不行。
王陽明到錢塘江邊去,把自己的帽子、靴子往岸邊一扔,佈置了一個自殺現場,然後偷偷爬上一條商船,向東海駛去。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樣的「領袖」身邊,自然不是甚麼好人能呆住的地方,於是,繼王振之後,又一個禍國殃民的「著名」太監--劉瑾登台亮相了。
有連格七天竹子的勁頭,對付「應試教育」自然不在話下,二十一歲這年,王守仁順利中了舉人。他注定一生都要與傳奇相伴,那次鄉試考場,半夜裡來了兩個巨人,穿著大紅大綠的衣服,自言自語的叨咕「三人好作事」,然後兩人就不見了,看到這一幕的人吃了一驚,卻不明所以。
自從十三歲那年生母去世,王守仁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更深刻了,生與死之間原來不過是一步之遙,世間的功名利祿似乎沒甚麼可追求的了,那麼,人生到底是為啥呢?
王守仁的爺爺--王天敘老爺子堅持認為,自己這個孫子將來必成大器,之後的歷史似乎也是要向後人宣示,王老爺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狀元兒子那份對讀書登第的熱衷,要高明的多。
如同一夜暴富的土財主不能稱為貴族一樣,「彬彬三代」方可稱為世家,王陽明恰恰出生在這樣一個「精神貴族」的家庭。
像許穆夫人這樣傑出的愛國女詩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出現在中華大地,說明中華人民的愛國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