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网址导航-彩票中奖号码-体育博彩app

歷代皇帝

康熙認為“海宇昇平”是言過其實,指示“此等誇張盈滿語”不要寫入聖旨。發現臣下的奏章裏“德邁二帝,功過三王”之類的語句,他批評說“一切頌揚之文,俱屬無益”,“表策內亦以此等語鋪張湊數,悉應停止”。為慶祝康熙登基六十年,文武百官上疏吹捧,康熙的批評更不客氣:“這是歷代相傳的不良習氣,專門用來欺騙不學無術的君主。”甚至一針見血的指出:“有的無恥之徒覺得皇帝舉行慶典時一定會有特別的恩賜,心裏存在非份之想。”
唐太宗特別注意虛己受人,兼聽納諫,凡事不自滿自傲,並能虛心接受臣下的意見。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奠基人,被稱為周朝的“太王”。他“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是歷史上的著名賢王。
太宗剛即位時,身邊的親信人物多在外任,有人密請太宗召那些人入衛,以防有變。因為玄武門兵衛中,尚有不少是昔日太子李建成的舊部。
太宗一方面崇尚儉德,一方面也很反對政府屯聚。
一次宴會上,太宗對王琺說:「你善於鑒別人才,尤其善於評論。你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做些評論,評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互相比較一下,在哪些方面比他們優秀?」
唐貞觀二年,太宗對左右大臣說:「貪官無不愛財,但實質並不懂得怎樣愛財。就拿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來說,俸祿優厚,一年所得,數目很大。若受人賄賂,不過數萬,一旦敗露,官職、俸祿全被剝奪。這豈懂得愛財?」
太宗在位的時候,突厥經常進犯唐朝邊境。
宋徽宗趙佶,政績不甚顯著,以至亡國被虜;在藝術上卻是一個頗有成就的書畫名家和水平很高的鑑賞者。同時,趙佶還是畫院的倡導者和支持者,他將畫院考試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列,以攬天下畫家。
在重用和尊敬功臣的同時,太宗還非常注意對他們的統轄,決不允許他們居功自傲。
太宗非常厭惡官吏受賄,但他處分受賄官吏的方法卻頗為獨到。一次,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了別人的贈絹,事情敗露之後,太宗十分生氣!
太宗初當皇帝,有人就給太宗上了一道奏本:「請求皇帝廢除身邊的奸邪大臣。」
隋朝末年,社會變亂,人的道德觀念受到很大衝擊,人民飽受摧殘與折磨,失去了道德與善心,常常不是以牙還牙,就是同流合污、為虎作倀!
無為是魏徵所提出來的。無為,是休養生息、清靜無為;無為,是以無致有、有所不為;無為,也是王道,以「道德、仁義」教化天下!
貞觀二年,太宗對侍臣說:「朕每天坐朝,要想說出一句話,就要考慮這一句話是否對人民有益、對國家有益?!朕,實在不敢多說話啊!」
一個好皇帝,不但在天下太平時與民共享,更在災禍來臨時,無私為民、感動天地!
太宗更進而表示:「舉薦賢才應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只要能推薦賢才,即使是自己的子弟、即便是自己的仇人,也不能不推薦啊!」
唐太宗李世民當上皇帝後,對宮中的宮女,做了設身處地的著想。
身處今代,綜觀歷史,一旦上台,能真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能真正為民著想,與民共患難,仍是一種極高的政治美德!
貞觀八年,在南方的天空出現了長達六尺長的「掃帚星」,過了一百多天後才消失。
請人批評自己,本就不易,知錯立改,更為難事。若無寬廣心胸,若非從善如流,是決然辦不到的!
唐太宗即位後,諫臣魏徵有一次當著重臣面前激烈指責唐太宗,弄得太宗面紅耳赤,下不了台,回到宮中仍憤憤不已:「魏徵欺朕太甚,若不扔進大牢,難解朕心頭之恨!」
唐朝的貞觀之治,是歷史上光耀顯赫的偉業!他是一個治世,一個盛世,一個燦爛輝煌的民安之世!貞觀之治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文化發達、物產富庶,也不僅在於那一群勤奮清廉的大臣,更重要的是,他誕生了一個賢能聖明、憂國憂民的李世民!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唐太宗的故事來瞭解這一位歷史上人人稱讚的好皇帝!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裡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
公元前138年,匈奴擊破月氏國,殺月氏王並以其頭為盛酒之器,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於沒有支援力量。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即傳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為出使月氏必須經過匈奴。張騫前來應募,他只帶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
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漢朝強大的外患,武帝以前的各代皇帝均採取「和親」的政策。至武帝時,繁榮的經濟加上鼎盛的國力,反擊匈奴的條件終於成熟了。公元前133年,漢朝與匈奴的友好關係宣告破裂。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耐老何!──劉徹《秋風辭》
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卿雲歌》相傳帝舜見大禹廣受天下人民尊敬與愛戴,覺得帝位後繼有賢人,心中非常欣慰,恰好當時有景星和卿雲現於天庭,帝舜就作了這首《卿雲歌》以記其事。這也是正史中有記載的我國最早的古詩。沒過多久,舜就將王位禪讓給了大禹,史稱夏朝。
《史記》載:「當帝堯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後來黃河泛濫,洪水滔天,四嶽推舉鯀治水。鯀為人剛毅有膽量,但不知水性,他採用壅塞的辦法,哪裡出水堵哪裡,致使洪水四溢橫流,這樣過了九年水害不但絲毫沒減,災難反而更加深重,舜就在羽山將鯀處死了。聽族人說鯀的兒子寬仁有德善於治水,舜回朝向帝堯推薦他,帝賜名為「禹」,讓他繼父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