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生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嘉慶九年(1804)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朱耷(1622-1705)字雪個,號「八大山人」。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權的後裔。明亡後,遭國毀家亡之難,削髮為僧。
清代歷二百六十餘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
歷史上是否真有香妃?歷史上的香妃又是怎樣的呢?
民間傳說雍正為了篡奪皇位,將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其實雍正並未篡改遺詔。這件康熙的遺詔可以證明。上面寫著:「四子胤禛人品貴重... ...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不僅內容於民間傳說不同,而且滿漢對照,根本無法篡改。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境內,這裏山環水繞,氣候宜人,被明清兩朝帝王選為風水寶地。清東陵入葬的人物,從1663年葬入順治皇帝,到1935年葬入同治皇帝的最後一位皇貴妃,歷時272年,共埋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計161人。這裏有許多清朝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在位時間最長、功績顯赫的康熙皇帝,掌權最久、壽命最長的乾隆皇帝,輔佐兩代幼主、富有傳奇色彩的孝莊皇后,垂簾聽政達半個世紀、聞名中外的慈禧太后,以及身體能夠發出異香的維吾爾族女子香妃,等等。正因為如此,清東陵以其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在歷史上的卓越地位,於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緊接著明朝字畫壇的空前盛況,清朝的名人雅士對此亦有不少貢獻,其中石濤的《雲山垂釣》和《臨流獨嘯》、華喦的《牡丹雙鳥》、李讄的《雙松芝蘭》與八大山人的《山水》等皆是極具代表的傑作。
滿清奠基人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九年(1621年),率八旗軍攻陷明朝兩大遼東軍事重鎮瀋陽、遼陽。五年後,天命汗努爾哈赤從赫圖阿拉城遷都瀋陽,定名為「盛京」。
張伯行(公元1652年-1725年),字孝先,河南儀封(即今河南蘭考縣)人,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他生於書香世家,由縣學生中舉,再成進士。中進士後又返鄉朝夕讀書不輟。數年後赴吏部再試,補授內閣中書,歷任中書舍人、濟寧僉事道、江蘇按察使、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倉場侍郎、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他居官清正廉明,勤於供職,造福於百姓,對金錢卻毫無染指。他嫉惡如仇,從不與貪官污吏為伍,而且敢於抵制上司的橫徵暴斂。
清代文學大家紀曉嵐,不僅博學多聞,能言善辯,而且生性詼諧,幽默風趣。其實,紀曉嵐幼年在家鄉就有「神童」之稱,關於他少年時非凡的才華,民間一直流傳著很多故事。
科舉本來是用來招攬天下良才的考試,可惜往往由於貪污受賄,驅使朝廷不能錄取有真才實學之士。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爆發了罕見的大型科場案,而案發之地乃北闈(順天府)科場。
洪承疇,福建南安人,字彥演,號享九,明朝萬曆年間的進士,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為崇禎帝所重。他也感戴崇禎知遇之恩,素以忠節自命,在自家客廳上懸掛了自撰的對聯一副:
幼年紀曉嵐
相傳有一年新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帶著幾個隨從,悄悄地出宮微服私訪。當他路過一個村鎮時,見一家門口貼著一副對聯。乾隆上前一看,不禁勃然大怒,對隨從說:「傳這家主人出來,問他為何敢如此放肆。」
基於努爾哈赤不斷拓展軍事力量,一個完整的兵制是當時後金(後改國號為「清」)逼切燃眉大事。部落式的軍隊統治不能延展到強如後金的大國使用,軍事中大事小事總不能全都經努爾哈赤發落。身為大汗的努爾哈赤要處理的事多得每天十二個時辰都不夠他用,所以必須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不論是生產、經濟、政治和外交,他都花了不少心思。而在軍事上,努爾哈赤則順應大勢而創立八旗制度。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到清末,此兵制一直貫徹運用,發揮著重大的影響。
清官軼事錄:「苦行老僧」
陳璸(公元1665年-1718年)字文煥,號眉川,廣東雷州南田村東湖村人。他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考取進士,歷任福建古田知縣、台灣知縣,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四川提學道、台灣廈門道、偏沅巡撫、福建巡撫等職,並曾兼攝閩浙總督。尤在台灣任職最長,對台灣的開發卓有貢獻。
乾隆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十全老人(二)
編者按:瘟疫和其它天災,旱、水、蟲、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初一日,平靜的璦琿縣城內突然掀起波瀾,因為在城內出現了第一例霍亂病。患病者都出現劇烈的腹瀉與嘔吐,眼眶下陷,兩頰深凹,神志淡漠不清。由於嚴重瀉吐而引起的體內鹽類大量喪失,使鹼儲備下降,出現肌肉痛性痙攣,因而當時史料記載此病為“霍亂轉筋”。
京師地區春荒嚴重,遍野荒地,耕收望絕。入夏以後,大雨成災,而且時有冰雹襲擊。五月初六日,御史李念茲上奏說,四月初旬以後,京師周圍地區普降大雨,田地淹沒,麥苗黃萎,早稻秧苗被雨水浸傷,而賑撫之事政府一直不作計劃打算,寂寂無聞。
清代才子紀昀,字曉嵐,乾隆年間進士,從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閱微草堂筆記》24卷。他才華橫溢,極善對句,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信手拈來,出口成趣。關於紀曉嵐對聯的故事,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在民間也流傳頗廣。
乾隆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十全老人(一)
光緒二年(1876年),京師及直隸地區自春徂夏亢旱異常,黍麥枯萎。直隸總督李鴻章在閏五月的一封書札中說:“直、東久旱,麥既無收,秋禾未種。飢民遍野,賑撫無貲。”春天開始的旱情到夏天仍未緩解,而地方政府並沒有紮實的賑撫措施,老百姓面臨有一場嚴重的缺糧飢荒。
編者按:瘟疫和其它天災,旱、水、蟲、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
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
晚期 清朝晚期繪畫是指自嘉、道至清末這一段時期。隨著清王朝的沒落衰亡,中國繪畫領域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視為正宗的文人畫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宮廷畫日漸衰微,而闢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廣州,這時已成為新的繪畫要地,出現了海派和嶺南畫派。
咸豐三年(1852年),江蘇南部大早,史書稱“赤地千裏”。這一年,正是太平軍攻克南京後,清政府在南京周圍設立了江南、江北大營,太平軍與清軍在江蘇戰場雙方進行殊死搏鬥之時。由於戰鬥激烈,屍橫遍野,城內城外,雙方士兵的死屍都無法掩埋,大熱天驕陽似火,死去的人不到一天就發臭腐爛,南京一帶臭氣熏天,為疫病的流傳提供了最佳的環境。不久疫病在雙方士兵中瀰漫流傳開來,城內城外死者無數。
雍正皇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冷面王【二】
瘟疫和其它天災,旱、水、蟲、風、地震等一樣往往對人類和人類的歷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人間的社會、秩序、社會變動與重大事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