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游擊戰方興未艾,民族的魂魄在沿海的野地中燃燒著,天祥的標誌是寧死不屈的,最後的忠貞之士盡皆抱著破釜沉舟之志來聚,數次戰役以小搏大,以鄕勇對精兵,他們經過整頓,如火如荼的要還我河山。
自從失去了家國,天祥的身上就隨時暗藏了一把匕首,以備在必要時自刎所用。當時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天祥隨時準備出逃,只要逃的掉,他誓為家國社稷的保全,再度竭智盡忠、死而後已。
同年(1270年)九月,不得志的天祥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到仕途沉浮的中年被免官回到家鄉,這十幾年來他深感人心私穢,世道污濁,有識之士無存,他無能振衰起弊,亦無力回天,心想面對如此家園殘敗真是不如歸去算了。
寶祐四年(1256年),二十歲的天祥隨父到京師臨安(今浙江杭州)參加科舉考試。在此他們看見了詩人林升在他那一首七言詩裡所說的景象:「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於是當時憂國憂民的天祥,在參與殿試時,一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就撐著當時剛好受了風寒的病體,將胸臆之中滿腔的文采與報負一揮而就。待宋理宗到集英殿親定名次時,經過主考官的推薦,馬上把這位筆力雄健、論策高明、胸懷遠大又條陳明晰的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考上了頭名狀元!
大家都知道文天祥,因為他寧死不屈,大家都聽過正氣歌,因為那是所有華語教育中,學生必讀的課程。您知道他文武雙全、庶民出生,您知道他年方二十即高中狀元、少壯二十五歲卻有意隱歸,您知道他一生與南宋覆亡的戰爭命運糾葛,仕途坎坷、人微言輕;在他艱辛的一生中,周圍盡皆環伺著欺騙、賣國、通敵的小人,他在無兵可帶之下,自賣家產組織軍隊,他在軟弱苟安的宋主毫無明辨是非的能力、一再受盡佞臣操弄之下,到了最後國破家亡的那一步,方才掌握了國家實權;然而,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一個大時代的悲劇已然形成,南宋最終還是覆亡了,而這最後的孤臣孼子呢?他還有一趟深入人間煉獄的悲壯苦行在等著他,他還有那一趟將天堂之心強浸在腐蝕液裡的旅程在等著他……,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可歌可泣的文天祥。
在此我們以中華傳統占星術中,最早在周、漢朝代叫做「七政四餘」,後來經張果老等人集編,又名《果老星宗》的這本古書所衍譯的相關文段,錄下於此:「木星得入四宮中,可見無災喜慶重,田宅昌榮需守祖,不逢破敗福豐榮」,意思是木星若在家庭宮,真的是福祿厚重,田宅昌榮,但是為人子孫的必須謹守祖業,只要沒有遇到其餘代表破落之星相,那麼註定是一世豐榮。「第七宮中木宿遊,聰明典雅備祥休,更饒取得高賢婦,偕老同心到白頭」,意思則是說,木星在婚姻宮的話,有極佳的好姻緣,可以娶到聰明、典雅、賢慧、同心、並且與自己白頭偕老的佳偶。那照這樣說來,就很有可能是明誠的七宮中有木星,而它則落在清照的四宮中了。
每個人都聽過李清照,不必要讀很多書,幾乎每個人也都知道幾句她的詞,尤其是在少年習文的成熟路上,李清照肯定啟蒙過這千年以來無數的中華學子,她的星盤想必定有其特殊之處,觀照她這一生比較明確的部分,以下就予一一解析。
當時的南宋,已有土崩瓦解之局,金兵勢如破竹,金兀朮從海路追宋帝,直闖浙東,高宗匆促逃至溫州,兀朮之大兵海上遇難,損失慘重,且岳飛等在湖北帶兵擒王,襲金兵之後路,於此,金兵退兵,南宋偏安之局於是成型。
在清照年輕的時代中,其實重文輕武的北宋已到了瀕臨危亡的邊緣了。在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時金兵終於南侵,一舉攻破了宋都汴京,大肆搜刮京城財物,並且挾徽、欽二位皇帝及王公貴族等三千多人,百姓十餘萬及大批皇宮珍品北上金都,之後金人還將宋廷的王公貴族全當成奴役差遣使用。這如此荒謬的奇恥大辱,就是史稱的『靖康之禍』了。這時清照仍跟隨明誠在淄州(山東淄川)內,夫婦倆得知此訊,知道淄州不久之後也必將淪陷;兩人只好準備撤離,為了逃難,憂心忡忡的他倆不得不把歷代收集的金石書畫忍痛拋棄了一大部分,雖然縝密的鎖藏了十幾間房子之多,這樣還裝了十五車!而這些隨身的經史書卷、金石鼎彝都是他倆再也無法割捨的寶物,清照心理知道:「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這些珍貴的必定會失去,但是能夠保全多久就算多久吧!
然而政治是無情的,因為當朝的權力更迭,清照親眼看見自己的父親因立場不同而被自己的公公在新舊黨爭時給排擠掉,被朝廷給罷了官,兩個親家因政見不同而交惡,她曾上書求公公救父,哀痛陳詞:「何況人間父子情?」,但還是沒用。這種現實環境瞬息萬變,道義恩情全不顧的政治生態,令清照不屑與憤慨,後來她在公公拜相之時,清照也獻詩說:「炙手可熱心可寒」,詩中存有諷喻。之後果如清照所料,趙家最終也被蔡京所誣陷了。任何處心積慮只為經營仕途的人,到底一樣坐不住那權力鬥爭的頂端。
她是古今未見的「天之驕女」,她身家高貴、金枝玉葉,她才高八斗、天縱英才,她的精神與物質、親情與愛情、名聲與成就、識見與歷練,樣樣不缺、樣樣不凡,她能跟李白、李後主﹙煜﹚二位大家在「詞」的領域裡齊名,她能隨手輕捻一闕詞,即風華千萬、千古流傳,她的存在是華夏文學中的奇葩,她的傳作裡有太多洞悉世情的經典,她有一顆冰晶玲瓏的心,一種敏銳慧黠的眼光,還有…還有…..她這一生令人不勝唏噓的生平吧;她風光的來到這世上,在讚嘆與掌聲中成長,卻在長長一生的行路中,被迫在國破家亡的大時代下,一而再、再而三的狼狽而卑微的丟失了所有,最後她孤老何往?她隱姓埋名、染垢流離、不知所終、卒年不詳……. 。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李清照的《如夢令》傳神的表述了少女時期輕鬆悠閒的生活,流傳至今,讀起來還是琅琅上口。 歷史人物
王旦,宋朝人,字子明,自幼沈靜好學,其父王祐曾說:“此子將來必定官至三公宰相。”宋太宗時中舉進士,起初任平江知縣,當時縣府內傳說常鬧怪物,不得安寧,王旦將到任前一夜,看守官聽到群鬼在大聲呼叫說:“宰相公要來了,我們應該避開離去了。”於是怪物從此絕迹。
其次我想有占星經驗的人,恐怕在了解包拯生平的時候,一定都會注意到一個十分明顯的特色;包拯有一個困頓卑微的童年、明顯嚴格的家教,還有無法施展抱負、仿如龍困淺灘的青年歲月。而終於經過了這一些磨練與考驗的包拯,又有一個運命雖然非常暢旺,經歷也實在有夠勞碌的後壯年及老年。
包拯的生辰如果照包公廟的記載無誤的話,那麼幾乎可以經估算取得其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星圖資料,據聞包拯是黃曆二月十五日出生的﹙時辰這裡未知﹚,由於當天正好是滿月,而這樣的月相對人格特質是有影響的;這樣的人自尊心甚強,易一意孤行,會給人一種鮮明強烈的印象,不管在任何領域都能盡顯才華。
懷丙和尚是北宋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他的巧思是天生的,不是學習所能得到的。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閣待制,真正擔任了「諫官」的職務。他不但對皇帝有所期許,總是直言不諱的依真理跟正道來鍼貶時政,也引領了許多重大決策的訂定。他曾經三次彈劾當時寵信的外戚張堯佐,甚至在第三次彈劾時,不惜在朝廷上甘冒觸怒天顏的大不諱,不得不跟皇帝當面辯論起來,才迫使皇帝罷了張堯佐的官。
【星座人物】星河夜語論包拯(一)
包青天包大人,這您一定很熟吧!您可知道他是真有其人呢,還是小說上虛設的人物?那些歷代流傳的經典的斷案,又到底是確有其事或僅只是文學上的文藝成就呢?這在台灣今日各地就有十一處祭祀包公廟宇的情況來看,包青天的故事依然是那麼樣的精采,永遠是膾炙人口又能牽動人心的不朽傳奇。就讓我們也來一探究竟吧!
正月十五元宵張燈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這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得數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
宋朝有個叫王淮之的,字元曾,琅琊人。他一直崇尚儒家,不信佛法,常說人死後,精神與肉體同時就死滅了,哪有輪迴再世的道理呢? 歷史故事
陶瓷.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浙江龍泉有章氏兄弟,均擅長製作陶瓷,哥哥名生一,所主之窯名哥窯,弟叫章生二,弟窯則又稱龍泉窯。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神宗熙寧七年,嘉興的僧人道親,號通照大師,為秀州的副僧正。有一次,他在溫州的雁盪山遊歷,經有“天下第一瀑”美譽的大龍湫,想去瑞鹿院,看見有一人布衣打扮,在澗邊行走,身輕若飛,腳踏木葉而過,葉皆不動。道親懷疑他是異人,就下到澗中向他行禮問候,於是與他相坐於石上,問他氏族、閭裏、年齡,他都不回答。只見他鬚髮皓白,面色如少年。
張詠,字復之,自號乖崖,山東鄄城人。是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臣,清廉正直頗有政聲 ,死後被謚“忠定”。所以他也被人稱為張忠定。創於北宋太宗趙炅淳化年間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就是張詠鎮守四川時發明的。這裏要講的是張詠少年時拜見睡仙陳摶的故事,載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是北宋著名畫家,舒城(今安徽潛山)人。他的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宋徽宗崇寧五年。李公麟是宋哲宗元佑年間的進士,後來任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和朝奉郎等官職。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閒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
北宋剛剛建國時,四處仍是戰火一片。宋太祖連年征戰,克服了後蜀、南漢和南唐等諸國。正當他攻伐北漢時,遇上了楊家將。宋元帥潘仁美無法抵擋北漢大將楊繼業,更被楊七郎延嗣一箭射中肩頭。
在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發達。為了克服遠渡重洋的困難,保證航船安全,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之中。
如果說,先秦是中國繪畫的濫觴時代,漢代是中國繪畫史的奠基時代,唐代是其昌盛發展時代,那麼,宋朝繪畫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鼎盛時代。在這一時期以及隨後的元朝,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輝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