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lotto max中奖号码-双色球中奖-博彩网

歷史探源

【文史】唐宋明時發現無主的寶物歸誰所有
在自家土地上或者人跡罕至的地方發現或撿到寶貝,應該歸誰?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近些年來,大陸媒體時有與之相關的新聞。
《幼學》故事(8)履端與人日
「年」的故事對世界各地的華人而言,黃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充滿喜氣與歡樂的節日,更是親友團聚的好日子。
唐朝,是中華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鼎盛和威力遠播,與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締造的「貞觀之治」,使整個社會真正走入了一個祥和、禮讓、安定、富足的歌舞昇平時期。
《幼學》故事(7)蓬萊弱水
《列子.湯問》中記載,在渤海東邊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眾水匯聚的海中之谷,叫做「歸墟」。「歸墟」深不見底,相傳裡面有五座神山,他們的名字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
【千古英雄人物】曹操(8) 丞漢相 挫赤壁
赤壁之戰,曹操軍中疾疫大興,致戰力大損,凱風突自南來,助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曹操曾與孫權書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雖天公不作美,拒讓曹操跨越江南一步,但大英雄笑談雄兵百萬,叱詫風雲之霸氣,不得不讓後人欽佩。
《幼學》故事(6)黃帝畫野
中國文化是半神文化。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神」和「人」之間的界線不是很嚴格,天上的神隨時可以下凡來,而地上的人也可以上天請求神的幫助。
【文史】講授中華文化經典的古代高等學府
上古五帝時期就有了高等教育,當時的教育場所叫「成均」,虞舜時稱為「上庠」,夏朝時稱為「東序」,商代時稱為「右學」,周代時名為「東膠」。西周時已經出現了「太學」的說法;從漢代開始,「太學」成為國家在京師所設大學的正式名稱。
清末小學國文課 令人驚歎的做人禮儀
回溯一百多年前,一覽清朝末年的小學國文課本,對孩子的教育,注重仁義禮儀,處處敬人為先,這樣的教育內容非常亮眼。這些基本的禮儀和倫理,均是效法聖賢愛人之道,教育小孩在家為孝子,在外為君子。從小在孩子心裡種下作正人君子的種子。這樣的傳統教育,才是華夏的風骨所在。
客來莫直入 古人入室很講究禮儀
常常看到日劇、韓劇在描寫家庭成員回家或者客人前來拜訪,尤其是在敲門無人應答直接進入沒上鎖的屋子時,通常會大聲說「我回來了!」「請問家裡有人嗎?」等等。而這正是中國古人提倡的禮儀,即「將上堂,聲必揚」。古人認為外人(家人)來訪(回家)不敲門、不打招呼是不禮貌的行為。
古代官員的「為吏之道」和座右銘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皆有不少官吏。為官者,除了要敬畏天地、秉承聖人教誨修身、修心外,自然也還有一定的做官基本守則,即官箴。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秦代竹簡中,就有官箴文獻《為吏之道》,讓我們得以一窺先秦時期對吏治的重視和對官員的具體要求。
《幼學》故事(5)吳牛喘月
這一課,講到雪花飄落大地,呈現六瓣,預示著豐年的到來,將來農業會豐收,也就是瑞雪兆豐年的另一個說法,非常富有詩意和文學色彩。學到天文與人事的相連性的知識,也學到了富有文學色彩的表達方式。
中國人自古就相信神佛的存在,作為天、人連接的帝王也必須秉承上天的旨意,因為其權力「受命於天」,古籍中對此亦有闡述,如「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先王有服,恪謹天命」、「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等。
《幼學》故事(4)雪神滕六
這一課的各種天文現象都在告訴孩子,一切都有神的主宰,要記住他們的名字,以便今後讀書,看到相關的詞語,不僅明白其意,還不會忘記一切都有神靈在看管,俗話說,三尺頭上有神靈,孩子們會從小就記住:莫做暗室虧心之事。人的行為必然存在道德底線。
【文史】年長者獲賜王杖 漢朝老人很幸福
漢朝是一個「以孝治天下」的王朝,如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對於自己的母親薄太后,就非常孝順。母親生病,他不僅廣招名醫,而且還親自給母親餵藥。母親病情突然加重時,他更是萬分焦急。上行下效,整個漢朝,對於老人,是相當的尊重,也給予了一定的特權,而保障老人特殊權利的是歷史上有名的「王杖制度」。
《幼學》故事(3)風欲起而石燕飛
這一課,頭兩句,傳授孩子如何看天氣,也就是今天講的氣象知識。古人講天地人三才,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因此觀天地之象,便可預知很多事情,這裡就是一例,孩子們從小學習這些知識,就會懂得看周圍事物的變化判斷天氣。
考試作弊能改變命運嗎?人有千算 天只有一算
清朝中後期,科舉考場上的徇私舞弊比較嚴重。有一種考生與考官、判卷官串通作弊的方法叫「關節」,俗稱「條子」。道光丁酉年(1837年)中舉的歐陽兆熊曾在日記中寫下他和同鄉李君參加科舉考試的一段故事。
《幼學》故事(2)月乃太陰 虹名螮蝀
這一課還是講天文知識,大家只要讀下去,就會發現這本啟蒙教材其實知識面包羅萬象,人一生中將來讀書研究學問、走到社會、用於生活的常見的知識,都會出現在這裡,今天我們讀來十分深奧,但是在古代,這是小學基本學問,是基礎,比如說其中一個作用,如果你不讀這本書,你就看不懂古代眾多的經典著作。
「黑石號」的貨物種類豐富,品相完好,涵蓋不同層面的需求。除了海量的長沙窯瓷碗、少量的金銀器,沉船中還有一些河南鞏縣窯、廣東梅縣水車窯的產品,更有唐朝著名的「南青北白」,即浙江越窯青瓷和河北邢窯白瓷。茶聖陸羽曾在《茶經》中對二者做過比較,「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
雩祭之禮與古代帝王祈雨
古人認為天災的始末與君王的德行息息相關,歷史上最有名的「湯禱桑林」講述的就是商朝的湯王為了百姓獻身的故事。故事說的是商湯朝開始不久,發生了一場旱災,持續了七年。持續的旱災使河乾井枯、草木枯死、禾苗不生、莊稼無收、白骨遍野。為了使天帝解除旱災,商湯就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舉行祭禮,祈求天帝除旱下雨。這就是「郊祭」。
【文史】大開眼界 清末小學國文課學什麼
翻開清末小學國文課本,一覽一百多年前的小學讀物,現代人會有哪些驚人的發現?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十二月,湖北官刷印局印刷出版《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由學部編譯圖書局編纂。這冊八十課,含有插畫,圖文並茂。
《幼學》故事(1)七政與三才
因此當時的人們人人皆知陰陽五行的道理。這裡開篇講天地萬物的來歷,為的就是具體向孩子們闡述陰陽五行與三才這些人直接看到的,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最基本的天地人文的知識。讓人不要忘記自己受命於天的來源和使命。
古人怎麼刷牙?古代「牙膏」竟然這麼厲害
現在各種功效的牙膏牙刷很多,那古人呢?古人也刷牙嗎?用什麼東西刷呢?
9世紀上半葉,一艘阿拉伯商船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東南亞水域準備開往中東的阿拔斯王朝,卻在印尼勿里洞島(Belitung Island)附近觸礁沉沒。船上數以萬計的貨物跌入海底,直到1998年被潛水撈海參的當地漁民發現,因沉船靠近巨型黑礁岩而得名「黑石號」(Batu Hitam),更因其滿載著唐代(618—907)的瓷器和金銀珍品,而被稱為「唐代沉船」或「唐代寶船」。
清王朝處理搬遷 先給補給銀 百姓蒙恩惠
據《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四十記載,順治五年(1648年)八月十九日,順治皇帝下了一道上諭,對遷移居民一事,實施了詳細而又謹慎的措施。對漢人原來的房子,要麼拆除,重新修建;要麼將它們賣掉,各從其便。順治帝考慮到遷移一事,會使百姓疲累,於是特令戶部、工部詳細核查百姓民房間數,每間給補給銀四兩。
作為世上最大的皇家建築,北京故宮的匾額不勝枚舉。其中有些匾額,由大清皇帝御筆題寫。眾人都知,滿人善於騎射,從馬背上取得天下,大清皇帝對漢文化了解到什麼程度?現擷取幾方匾額題詞,一覽大清帝王的漢文程度以及他們兼善天下的胸懷。
傳統私塾教育不僅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家校關係、教育的社會效益等方面達到了當今中國社會教育所無法企及的高度,而且,傳統私塾教育在傳承中華正統文化方面功不可沒。今天的國學得以仍在社會上流傳,沒有私塾教育是很難想像的。
古人也有修正液 「信口雌黃」就是這麼來的
西元二世紀的熨斗 印象中,熨斗是西方人發明的,這只說對了一半,現代電熨斗的確是美國人在十九世紀末發明。不過,中國人早在西元二世紀的漢代就已開始使用這種方便的工具了。據《青銅器小詞典》介紹,漢魏時期的熨斗是用青銅鑄成,有的熨斗上還刻有「熨斗直衣」的銘文。另外,晉代的《杜預集》上還寫道:「葯杵臼、澡盤、熨斗…皆民間之急用也。」由此可見,熨斗已是那時民間家庭普遍的用具。
【文史】中國古人如何求學和選拔人才?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燦若星河,光耀寰宇,更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瑰寶。古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對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古人求學如在哪個朝代遭遇「政審」的話,中華文化恐早已斷魂。
哀牢國所在的土地肥沃,適宜種植五穀、養蠶取絲,而且礦產也很豐富。東漢光武帝時,哀牢王攻打漢邊界遇到一次奇怪的風變水變,還遇到老虎,「……這次攻打鹿茤卻遭天誅,中國出現聖帝了嗎?上天祐助中國,何其明顯!」
中華傳統文化之嘆——消逝的城牆(下)
瑞典漢學家喜龍仁表示,他通過考察和記錄,「完成了對這座偉大中國帝都的些許義務」。那麼,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居民、承傳了最輝煌的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可曾思考過,數不盡的珍貴的文明遺蹟為何消逝遺落?我們的使命與責任究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