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Rappf版本 - App Store

歷史探源

《幼學》故事(22)看明君與忠臣
這一課的兩個典故,一個是君,一個是臣,雖然不是一個帝王的君臣,但是同樣體現了仁義為主題的君臣之道,用今天的話講,是上司、領導和下屬的仁義與忠義的相處之道。
一頭烏黑亮麗的長髮是古代美女標準的一大特點,但不是人人都擁有完美的髮質,古人也有脫髮的煩惱,或有時髮量不夠,撐不起一些華麗的造型,假髮成為男女老少居家旅行的必備物品。那麼,中國的假髮歷史為如何?古代假髮的來源有哪些呢?
《幼學》故事(21)周文王澤及枯骨
周文王用心仁慈寬厚,連枯骨都受到他的恩德;宋太祖十分友愛兄弟,連弟弟燒艾治病也想要分擔他的痛苦。
【徵文】章閣:中共設風水亂局 破壞北京古城
歷經元、明、清三朝,整個北京城浸透著佛、道、儒的思想文化。
《幼學》故事(20)張良躡足附耳
正因為有大忍之心,張良才獲得天書兵法,成其機智謀劃、文韜武略的天才而流芳百世,漢高祖劉邦稱讚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一名句,因此得以千古流傳。他與韓信的「胯下之辱」共同演繹和留下了著名的關於忍的文化。
范仲淹創義莊 傳奇延續近千年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廣為人知的名句。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了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間慈善組織「義莊」的大慈善家。而這一慈善組織從北宋一直延續到清末,延續了八百多年,堪稱奇蹟。
《幼學》故事(19)郭子儀尊居宰相
唐朝節度使田承嗣占據河北,擁兵自重,郭子儀派使者勸他投降。田承嗣於是向西跪拜說:「我這個膝蓋已經有十年不曾屈膝下拜了,如今卻為了尊重郭子儀才這麼做。」
組圖:巴黎聖母院建築與雕塑之美(下)
自13世紀屹立至今的巴黎聖母院是歐洲史上第一座全哥德式教堂,其蘊含古典的美麗,與法國的歷史、文學、音樂成果都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天主教信仰與法國精神的象徵。當衝天烈焰照亮暮色中的雙塔,巴黎民眾注視著大片裡才有的景象,不由合唱起讚美詩;也驀然發覺,在心靈深處,這座教堂原來占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
組圖:巴黎聖母院建築與雕塑之美(上)
自13世紀屹立至今的巴黎聖母院是歐洲史上第一座全哥德式教堂,其蘊含古典的美麗,與法國的歷史、文學、音樂成果都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天主教信仰與法國精神的象徵。當衝天烈焰照亮暮色中的雙塔,巴黎民眾注視著大片裡才有的景象,不由合唱起讚美詩;也驀然發覺,在心靈深處,這座教堂原來占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
《幼學》故事(18)不知羞愧,曰厚顏
做事時受到別人的限制,稱為「掣肘」;不知道羞恥,稱作「厚顏」。喜好發表議論,從事煽動遊說,叫做「搖唇鼓舌」;彼此坐得很靠近,傾訴內心情意,謂之「促膝談心」。
【徵文】章閣:中國古代專制嗎(下)
皇帝君臨天下,富有四海,權限無比,但他也不能隨心所欲濫施權威
【徵文】洋洋大觀中國菜 古今食品兩重天
中國飲食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積澱,廣博而精深。從選材、刀工、烹調、餐具,到保健養生、用餐禮儀,再到進餐氛圍和審美情趣,各個層面都展現出豐富和獨特的內容,其中蘊含的古老智慧,引人驚歎。
【閨閣雅趣】男女可同校 古代才女如何培養
大約兩千年前的東漢,臨朝的鄧太后下了一道旨意:徵召五歲以上的皇室和鄧氏子女共七十餘人,一律到專門開設的學館中學習經書。而考核他們學業的監考老師,正是太后本人。這是不是讓人大跌眼鏡?古代女子不僅能上學,還是男女同校?
【徵文】章閣:中國古代專制嗎(上)
自從1949年,中共篡權之後,中共大中小學的教科書中,將秦朝至清朝結束,界定為絕對的君主專制,「高度中央集權」、「封建君主專制」成為大陸史學課本常見用語。 在黨文化幾十年的灌輸下,世人的思想被打上深深的「專制」、「中央集權」的烙印。當人們一...
《幼學》故事(17)饞口與虐政
本課講的讒口與虐政, 就是今天說的讒言與苛政、暴政。都是為了告誡孩子,這兩種惡毒行為的嚴重性,要謹記在心,不可傷害他人。讒言的可怕,人人皆知,它可以詆毀名譽,讓人在社會無立足之地。害人勝過刀劍。不過,我們今天主要講講「苛政猛於虎」。這句話是孔子所說。
可知「退避三舍」為報恩? 展現什麼精神?
「三舍」是什麼意思呢?退避三舍的「舍」是古代的距離單位,古代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則為九十里。退避三舍原為在戰場上兩方交兵時退兵九十里。為什麼要這樣作呢? 這其中有一段歷史的情義背景--辟君三舍。
《幼學》故事(16)至若髮膚不可毀傷
身體、頭髮和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隨意毀傷,所以曾子以守身為大事;待人接物應當要寬宏大量,唐朝的婁師德認為要忍耐,即使別人將口水吐在自己臉上,也不當面擦乾,應任口水自動乾了。
《幼學》故事(15)舜目有重瞳
堯的眉毛有八種色彩,舜的眼睛有兩個黑眼珠。大禹的耳朵有三個耳孔,形狀非常奇特;成湯的兩手臂共有四個肘,異於常人。
東西方文化中 紫色與信仰和君主的關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紫色是尊貴的顏色,如古代雲霞映成紫紅色的高空叫「紫虛」或「紫冥」,天帝的宮殿是「紫微垣」,與之相對應的「天子」在人間居住的地方,如明清時期的宮殿稱為「紫禁城」;在中國繪畫中,紫色代表宇宙的和諧,因為它是代表「陽」的紅色和代表「陰」的藍色的組合。此外,道家還有「紫氣東來」的說法等等。
元朝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二位聖主的治理之下,蒙古創文字、設帝師、行漢法,尊崇各門正法信仰,由此開啟了蒙古最輝煌的黃金時代。
《幼學》故事(14)芝蘭之室
和善人來往,就好像進入種滿芝蘭香草的花房,時間久了聞不出香氣,這是因為被香氣同化了,品德受薰染而變得高尚;與惡人交往,就如同進入賣鹹魚的店鋪,時間長了就聞不出臭味,被臭味同化了,人也因此同樣變壞了。
說到「坐井觀天」,人們便會想到莊子寓言中那隻坐在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之浩瀚、天地之高遠,卻沾沾自喜。現在多用來諷刺目光狹隘、自以為是的人。其實坐井觀天還有一個傳說,講的是古人觀測天文的故事。
《幼學》故事(13)明皇遊月殿
相傳鄂州人羅公遠會道術,有一年中秋夜,伺候唐明皇在宮中賞月。羅公遠看唐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遊月宮。
讀《顏氏家訓》感(一)
古人云,文以載道,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除了還有著不知經歷了多少次華夏各族的混血後,輪廓不清、面目模糊的亞裔形象,我們對古聖賢們孜孜以求和祖輩們諄諄教誨的文字所載之道知曉多少呢?對那些精美絕倫的古器物,意境幽遠的古字畫背後的內涵領悟幾分呢?當我突然明白那莫名的感動正是來自於早已融入我骨血的中華文明時,我知道我需要找到一把鑰匙來開啟這中華文明的寶藏,來汲取來自於古聖賢和先輩們傳承的宇宙生命之道。
《幼學》故事(12)五戊宴社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戶戶以雞豬祭祀土地神,宴請賓客,並且飲用可以治耳聾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們都對著月亮穿七巧針,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技巧。
《幼學》故事(11)端陽競渡
端午節,因為紀念屈原憂國憂民的忠義之心,幾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陽登高,也因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幼學》故事(10)冬至百六是清明
大約殷商時人們已知道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所見到中午時太陽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並不相同,人們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因此取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取竿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
宋代名將宗澤,文武全才,為官清廉,政績卓著。靖康元年,金兵敗北退兵後,宋軍重占汴京,宗澤受命擔任開封府的地方長官。當時連年戰亂,農業收成不好,奸商們伺機哄抬物價,城內物價普遍飆升十倍以上,購買力急速下降,民眾怨聲載道,社會秩序混亂不堪。
《幼學》故事(9)火樹銀花
端午節,因為紀念屈原憂國憂民的忠義之心,幾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陽登高,也因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兩個節日,一個重在弘揚屈原的愛國愛民之心,一個重在親人團聚思念之情,所以各具內涵。
【成語故事】一將無能 累死三軍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出自《左氏春秋》,這裡的「將」指的是戰國時代那位只會紙上談兵的趙軍元帥趙括。當時趙王因為中了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結果斷送了趙軍四十萬將士的性命,讓趙國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