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发彩票关闭

歷史探源

硫硝炭是古代火藥的主要配方,始於唐代。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4年),兵書《武經總要》將火藥的多種配方首次公諸於世。宋神宗在位期間,軍器作和御前所先後設立,硫硝由中藥醫用大量轉入軍坊。
姓氏由來 柏(bo2)姓有三種來源: 1、 以封國命姓。它的來源可經追溯到三代以前。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柏國,也叫柏子國,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帶。相傳柏國的開國君王是黃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時,柏國被楚國所滅,柏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柏作為自己的姓氏,子孫逐漸繁衍到魏郡(今河南臨漳縣)、濟陽(今山東省定陶縣)。《通志‧氏族略》載:「柏國在今蔡州西平縣,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喻(yu4)姓有三種來源:
姓氏由來   鄒(zou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姒姓。這種說法稱鄒氏為越王勾踐之後。
姓氏由來   陶(tao2)姓有三種來源:
硫硝,在古代還常用於道家的煉丹修煉。晉代葛洪的《抱撲子內篇》,收籍了包括修練九轉金丹術在內的數十種丹法。硫磺的藥性帶有毒性,何以用於煉丹成道,至今屬於密中之謎,但古代道士高人,歷代都不乏其人,真跡也不難尋覓。
姓氏由來
間斷中國古代文化的鴻溝是文革時的“黨文化”。當時的代表性的口號是﹕古代文明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在對“無產階層”勞動人民的這種情感蠱惑下﹐共產黨斷送了人們同古代傳統文化的思想聯繫﹐取代的是意識形態上的專制和對“黨文化”的迷信。
姓氏由來   戚(qi1)姓來源於封地。戚姓源於姬姓孫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戚姓的始祖是衛中大夫孫林父。春秋時衛武公有個兒子叫公子惠孫,服的子孫稱為孫氏。惠孫的七世孫孫林父在衛獻公時任上卿。孫林父因在國內失寵,先後出奔晉國和齊國,衛殤公時歸國,受封於戚(今河南省濮陽市戚城)。當時,戚城是晉、鄭、吳、楚各國交通要塞,瀕臨黃河,有險可據,平原沃野,堪稱樂土。孫林父的支庶子孫戀居戚城,遂以封邑命姓,形成戚姓。後衛國滅亡,戚姓人逃往東海,形成望族。(見《姓譜》)
姓氏由來   謝(xie4)姓有三種來源:   1、 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粟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1、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名為氏。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受封於畢,其孫畢萬在畢國被西戎功滅後,投奔到晉國,成為大夫。因功,被賜魏地為邑,其後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魏氏。公元前445年畢萬的後代魏斯建立魏國,公元前225年被秦所滅後,亡國的魏國王族以國名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
姓氏由來   華(hua4)姓有三種來源:   1、 源自子姓,以封地為姓。春秋時期,宋戴公子考父,受封於華,生息繁衍,以食采邑命姓為華氏。《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宋代公子考父食采於華,因氏焉。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稱為宋卿。」他的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華。
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這裏東臨太液池風景區,西近大明宮西牆的九仙門。是大明宮內另一組偉大建築,遺址也已發掘,坐北朝南,南北長130米,東西寬77米,由前、中、後3殿組成,中殿為主殿,3殿面積近5000平方米,約當北京故宮太和殿面積的3倍。
姓氏由來   嚴(yan2)姓源於莊姓。戰國時期,楚國一位君王叫侶,死後謚號「莊王」。他的子孫便以莊為姓,相傳到東漢時,漢明帝叫劉莊,他不讓別人姓名與他相同,令姓莊的人改為姓嚴。到魏晉時期,姓嚴的人中,有一部份又恢復了原來的莊姓。這樣,就出現了莊、嚴姓並存於世的情況。(見《通志.氏族略》)
姓氏由來   金(jin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黃帝的己姓子孫,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西方屬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的後裔就有以金為姓的,稱金氏。
戰國秦昭王時代,蜀郡守李冰率眾興建的都江堰,是中外聞名的巨大水利工程。著名的古代索橋─“安瀾橋”,就坐落在四川省灌縣都江堰市區西岷江上,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
姓氏由來   根據《元和姓篡》的記載,中國的曹(cao2)姓,最初是顓頊嬴姓的後代。綜合各種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姓氏由來   孔(kong3)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
姓氏由來   張(zhang1)姓有四種來源:
姓氏由來   施(shi1)姓有三種來源:   1、 以封國為姓。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後,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姓氏由來   何(he2)姓有五種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姓氏由來   呂(lu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邗溝是聯繫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又名渠水、韓江、中綠水、山陽瀆、淮揚運河、裏運河。那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姓氏由來   尤(you2)姓原來本為沉姓,五代時為避諱而改的。據《梁溪漫錄》載:五代時有王審知者,在福建閩國,稱閩王。下詔避諱審字及與其同音的字。閩地沉與審同音,屬諱字,沉姓遂奉詔去三點不旁,演化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沉姓」之說。查王審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朝末年,他跟從哥哥王潮起兵,入據福建。王潮死後,王審知繼任威武軍節度使,全部佔據了今福建一帶。公元909年,他被封為閩王。當時,福建地方姓沉的人們都因避「審」音,現而改沉氏為尤氏。
姓氏由來   秦(qin2)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後就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大業。大業之子大費(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併進一步統一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姓氏由來   朱(zhu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後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稱邾子挾,附庸於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於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後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姓氏由來   楊(yang2)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采於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姓氏由來   韓(han2)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之後裔。唐叔虞,姬姓,字子干,周武王姬發的幼子。因初封於唐(今山西翼城西),故稱「唐叔虞」。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君主,其第八世孫就是晉穆侯。晉穆侯的曾孫姬萬於周懿王二年(約公元前900年)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至韓厥7世孫虔,三家分晉,定都陽翟(今河南新鄭縣),建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姓氏由來   沈(shen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