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chtimes
culture
news
life
arts
新聞
副刊
評論
體育
娛樂
電子時報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投稿
正體
简体
文化百科
文明探索
人生感悟
文學世界
史海鉤沉
人物春秋
教育園地
預言與傳奇
中國歷代名人
歷代皇帝
歷代后妃
歷代名將
歷代名相
歷代名臣
歷代文人
歷代名醫
科技人物
傳奇人物
歷史探源
古代典章制度
古代教育
古代科技
姓氏探源
歷史文物
歷史故事
古代戰爭
古代遊記
經典史籍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
各類專史
其他史料
歷史上的今天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華五千年
遠古
夏
商
西周
春秋戰國/東周
秦
西漢
魏晉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近代
現代
世界史
上古時代
中古時代
近代
現代
大紀元首頁
副刊
文化網
史海鉤沉
細說歷史
經典史籍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
各類專史
其他史料
呻吟語
天工開物
貞觀政要
經典史籍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倭緞
倭緞製法起源於日本,福建漳州、泉州沿海地區曾加以仿製。其絲的原料來自四川,由商人萬里販來,換易胡椒而回。其織法也是從日本傳來,先將絲料染色作為緯線,再將剪斷的銅錢夾織到經線中,織過數寸經絲後將織物刮成黑光。東北滿族地區的商人見到這種織物非常喜歡。但由於這種織物很容易污損,作成的帽子戴上後很快就積聚灰塵,作成衣領穿過不了幾天就損壞。現在各地都不看重,將來或許被淘汰,這種織法也未必會流傳下去。
乃服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15日 5:51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龍袍
供皇帝穿著的龍袍,我朝(明朝)的織造局設在蘇州和杭州。生產龍袍的織機的花樓高達一丈五尺,由兩名技術能手拿着設計好的花樣提花,每織過幾寸以後,便變換提織龍形圖案的另一部分。龍袍有機房各部分工織造單獨部分再拼合而成,不是出於一人之手。所用的絲先染成紅、黃等色,所用工具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人工和成本要增加數十倍,以表示忠敬之意。其中的細節繁多,無法詳細訴說。
乃服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11日 5:50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熟練
絲織品織成以後還是生絲,要經過煮練之後,才能成為熟絲。煮練的時候,用稻稈灰加水一起煮,並用豬胰脂浸泡一晚,再放進水中洗濯,這樣絲色就能很鮮豔。如果是用烏梅水煮的,絲色就會差一些。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8日 5:5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分名
羅之類的絲織物有中空的小孔用來透風取涼,它織造的關鍵在於用線繩作成的軟綜(絞綜)。用兩扇袞頭打綜,一個是軟綜,一個是硬綜。織過五梭、三梭(最厚的是七梭)緯線以後,踏起軟綜,自然會使兩股經絲絞組成絞紗孔,而不併合起來,形成網眼。如果一直織下去,不起條紋而普遍有孔的,就叫紗,織紗的關鍵也在兩扇袞頭。直到織花綾綢時,才可去掉兩扇袞頭,轉用八扇桄綜。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8日 5:55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穿經
將蠶絲穿過綜再穿過織筘,需要四個人前後排列坐著操作。掌握穿筘的人手握筘鉤先穿過筘齒中,等對面的人把絲遞過來準備接絲。等絲經過筘後,就用兩個手指捏住,每穿好五十到七十個筘齒,就把絲合起來編一個結。絲之所以能夠不亂,其中的奧妙全在將絲分開的交竹上。如果是接斷絲,就把絲一拉就伸長幾寸。打上結後,仍會回縮到原來的長度,這是利用絲本身就具有彈性的巧妙。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4日 5:5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花本
凡是能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心思最為精細巧妙。無論畫師先將什麼樣的圖案在紙上畫出,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都能用絲線按照畫樣仔細量度,精確細微地算計分寸而編結出織花的紋樣來。織花的紋樣張掛在花樓上,即便織工不知道會織出什麼花樣,只要穿綜帶經,按照織花的紋樣的尺寸、度數,提起紋針,穿梭織造,圖案就會呈現出來了。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2017年8月4日 5:41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花機式
織紗羅用的疊助木,比織綾絹的最好輕十幾斤。織素羅不起花紋,要在軟紗、綾絹上織出波浪、梅花等小花,比織素羅只多加兩扇綜框,一個人踏織即可,不用提花的人閑着呆在花樓上那個,即不設衢盤與衢腳。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花機式
2017年8月1日 5:5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腰機式
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綢,以及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提花機,只需用小機。織匠用一塊熟皮作靠背,他的力全在腰和臀部,所以叫腰機。各個地區織葛、苧麻、棉布的,都用這種織機。織出的布、帛更整齊、結實而有光澤,可惜至今還沒有普遍流傳。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8月1日 5:5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經數
織紗羅的筘以八百個齒為標準。織綾絹的筘以一千二百齒為標準。每個筘齒中穿入已上漿的經線,把四根合為兩根。羅紗的經絲共三千二百根,綾綢的經絲共五、六千根。古書稱八十根為一升,現在較厚的綾絹就是古時所說的六十升布。織花紋時必須用嘉興、湖州所產結繭和繅絲時都用火烘乾的絲作經線,那麼任憑提拉也不會斷頭。其他省所出的絲,即使可以勉強提花,也不精緻。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28日 5:58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邊維
絲織物不論是厚的綾或薄的羅,紡織時都要另行織邊。其兩個邊各牽經線二十多根,邊經線必須過漿,用筘推移梳乾。綾羅必須三十丈或五、六十丈穿一次筘,可省去穿接的繁雜辛苦。每織一匹(四丈)應在邊經上用墨劃記號,以便掌握長度。織邊的絲線不繞在杠(經軸)上,而是另外繞在織機橫樑上。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28日 5:53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過糊
漿絲用的糊是以麵筋裡面的小粉(澱粉)為原料。織紗、羅必須要漿絲,織綾、綢可以漿也可以不漿絲。用染過的絲織紗,因為絲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本性,要用牛膠水過漿,名叫清膠紗。漿料放在梳絲筘上,推移梳絲筘把絲漿透,一邊推一邊乾。天氣晴朗時,馬上就乾,陰天需靠風來吹乾。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28日 5:27 AM
清朝詔書大發現!皇帝原來這樣想(下)
在皇帝頒布天下的詔書中,最重要者是兩種:即位之初的「登極恩詔」、賓天之際的「大行遺詔」,是皇帝的第一道和最後一道命令。
清朝
詔書
皇帝
研之有物
2017年7月27日 5:55 PM
清朝詔書大發現!皇帝原來這樣想(中)
因應路程遠近不同,康熙四十二年 ( 1703 ) 時曾明確訂定齎詔官赴各地頒詔往返的時限,例如從京師到河南、山西一帶往返限 30 天。
清朝
詔書
皇帝
研之有物
2017年7月25日 11:36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經具 溜眼 掌扇 經耙 印架
當絲線繞在篗(繞絲棒)上以後,便可以牽經準備開始紡織。在一根直竹竿上穿上三十多個小眼,眼內穿上竹圈,稱為溜眼。將這跟竹竿橫架在木柱子上,先將絲通過竹圈再穿過「掌扇」(分絲筘),然後纏繞在「經耙」(牽緯架)上。絲達到足夠長度時,就卷在「印架」(卷經架)上。卷好後,中間用兩根「交竹」(經線分交棒)把絲分為一上一下,然後插到梳絲筘內(此筘不是織機上的筘)。穿過梳絲筘後,把「的槓」與「印架」(卷絲架)相對拉開五至七丈遠。需要漿絲的現在可以漿絲,不需要漿絲的可以卷在槓上,即可穿綜織絲了。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25日 5:51 AM
清朝詔書大發現!皇帝原來這樣想(上)
宮中爭權奪位的可怕,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想必體會最深,一方面要讓自己坐穩、一方面也要阻止別人竄位,透過頒詔的總動員儀式,將皇帝對自己的期許、對政權的看法布告天下。
清朝
皇帝
詔書
研之有物
2017年7月23日 5:00 P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緯絡 紡車
絲在篗上繞好以後,就可以作經緯線了。經線用的絲較少,而緯線用的絲較多。每十兩絲,經線用四兩,緯線用六兩,這是大致的情況。供卷緯線用的篗(繞絲棒),要將上面的絲用水濕潤後,再搖卷緯車帶動錠子轉動。把絲繞在管上(竹管以小箭竹作成)。
乃粒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21日 5:15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調絲
將要織絲時,先要繞絲。在光線好的屋檐下把木架鋪在地上,木架上直插四根竹竿,稱絡篤。把絲圍繞在竹竿上,絡篤旁邊的立柱上,在八尺的高度上,用鐵釘釘上一根帶有半月形掛鈎的傾斜的小竹竿。把絲懸掛在半月形鉤內,手中拿住篗(繞絲棒),旋轉繞絲,為牽經、織緯做準備。小竹竿一端掛一個小石塊,作為活頭,斷絲時一拉繩子,掛鈎就下來了。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18日 5:5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治絲 繅車
繅絲用的薪柴,要乾透不要有煙濕的氣味,這樣才不致損害絲的色澤。使絲質美好的辦法有六個字,一曰「出口乾」,是指在結繭時用炭火烘。一曰「出水乾」,是指在繅絲上車時在盆內裝四、五兩炭火,放在離大關車五寸遠的地方,當關車飛速轉動時,生絲藉助火溫邊轉邊乾,這就叫出水乾。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13日 11:00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造棉
湖州的絲棉特別潔白、純凈,是因為造棉的手法巧妙。上弓操作時主要在於動作敏捷,帶水將絲棉打開。如果動作稍慢,水已流去,那麼絲棉結成塊就不能完全鬆開,看起來顏色也不純白。繅絲剩下的東西叫「鍋底棉」,把它裝入棉衣、棉被用來禦寒,稱為「挾纊」(指裡面裝有絲棉的衣或被)。製造絲棉所用的人工,比造繅絲多八倍有餘,勞動一日每人只能造四兩多絲棉。用這種絲棉墜打成線來織「湖綢」,價錢稍貴,用絲線在提花機上織出的產品叫「花棉」,價錢更貴。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11日 5:43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擇繭
繅絲時必須用端正的獨頭繭,這樣絲的順序不會亂。如果有兩個蠶或四、五條蠶共同結的繭,需要挑選出來用作絲棉。如果用這種繭絲,繅絲會很粗。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7日 5:39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物害
危害蠶的有麻雀、老鼠和蚊子三種害物。但是麻雀不會傷到繭,蚊子傷不到早蠶,只有老鼠自始至終都會給蠶帶來威脅。防止和除害的方法很多,因人而異。如果麻雀屎粘到桑葉上,蠶吃了後會立刻死亡。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7日 5:38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取繭
蠶結繭三天後,便可以取下蠶箔來取繭。繭殼外面的浮絲叫「絲匡」(繭衣),被湖州的老婦人以賤價買去每斤百文錢,用銅錢墜作紡錘將其打成線,再織成湖綢。去掉浮絲後的繭,在大盤裡攤開並放在架子上,準備繅絲和製絲棉。如果用櫥櫃、箱子裝蠶繭,會使蠶繭鬱悶受潮,造成斷絲。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7日 5:35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結繭 山箔
但是用嘉興、湖州產的絲作衣服,即使在水中洗滌上百次以上,絲質還是完好的。嘉興、湖州的方法是劈竹編成竹席狀的蠶箔,下面用木料做支架,離地大約六尺高,地面放着炭火(防止炭爆出),前後左右每隔四、五尺即放一個火盆。蠶開始上山時,火力較小些,引導蠶吐絲,因為蠶喜歡溫暖,便立即結繭,不再遊走。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7月4日 5:37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老足
蠶吃足桑葉後,要儘快捉蠶作繭,不可以耽誤時間。蠶卵孵化一般在辰(上午七時至九時)、巳(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這兩個時辰,所以蠶的發育成熟結繭一般也多在這個時間。老熟的蠶喉下兩頰是透明的。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6月30日 5:12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病症
蠶要生病時,胸部發光,周身黃色,頭漸大而尾漸小。而且該入眠時遊走不眠,吃葉又不多,這都是病態。應當將其急速淘汰除去,勿使害群。健美的蠶必會眠在葉面上,壓在下面的蠶不是體弱,便是懶惰,結繭會薄。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6月27日 5:12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食忌
凡蠶大眠以後,徑食濕葉。雨天摘來者,任從鋪地加飡;晴日摘來者,以水灑濕而飼之,則絲有光澤。未大眠時,雨天摘葉用繩懸掛透風檐下,時振其繩,待風吹乾。若用手掌拍乾,則葉焦而不滋潤,他時絲亦枯色。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6月23日 5:18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葉料
欲葉便前剪摘,則樹至七八尺即斬截當頂,葉則婆娑可扳伐,不必乘梯緣木也。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6月20日 5:23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養忌
蠶即害怕香味又害怕臭味,如果有掏廁所或燒骨頭的味道隨風而來,蠶聞到後會死亡,隔壁有煎鹹魚或不新鮮的油脂,也會使蠶死亡。燒煤炭或點燃沉香、檀香的煙味也會使蠶死亡。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6月16日 5:21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抱養
。餵幼蠶要將桑葉切成細條。切葉的墩子要用稻麥紮成,就不會損壞刀口。摘下的桑葉用甕壇盛放,不要讓風吹乾枯。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6月13日 5:21 AM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種類
蠶繭的形狀也有好幾種。晚蠶結成束腰像葫蘆形的繭,天然露水浴過的蠶結成尖長像榧子形狀的繭,或扁圓像核桃形的繭。還有一種蠶不怕吃沾泥的桑葉,叫「賤蠶」,得絲反而多。
乃服
天工開物
宋應星
李淑芬
2017年6月9日 5:21 AM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
下一頁
共有約 364 條記錄
測量 載人 傳訊 保健——古代的風箏 你想不到的用途
地震千里外大樓秒塌 2025年之卦合《推背圖》預言大變局?
【未解之謎】哪吒真的是魔童嗎?揭祕封神背後的驚人真相
青松絮語:凝望未來的琥珀
聖誕傳奇:《是的 維吉尼亞 有聖誕老人》
時間為何不夠用?
詩壇奇葩寶塔詩 僅55字層層展開茶道的境界
「血月」下災難生 是巧合?還是預警?
冥冥中的安排 茶神陸羽不隨凡俗 開啟中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