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孩子獲得友誼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姜慧林澳洲悉尼編譯報導)在人的一生中,友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彙。而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以及在交朋友的過程中怎樣解決衝突,從中獲益,這對他們未來生人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孩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莫過於父母,兄弟和姐妹,其次是其他的成年人和其他的孩子。雖然與家裏大人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但孩子與同齡朋友之間的友誼,對孩子社交能力的開發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不但能夠為他們的未來設定一種如何與人相處的模式,更重要的是朋友之間友誼可以滿足孩子們的情感需求。比如:

1、 感到舒適和安全的情感;

2、 歸屬感;

3、學習和使用不同的方法與人相處(例如學習給予和獲取,如何解決不同意見,如何尊重別人和作出感情回報,以及良好的自我感覺);

4、陪伴與創造的能力。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對友誼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逐漸地,他們學會如何給予與獲取,如何控制他們的情緒,如何理解別人的觀點。

父母可以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來幫助他們的成長:

3-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問題只能從自己這裡出發,他們的注意力在一個時間段只能集中在一件事上。假如兩個孩子都想要玩同一件玩具,那麼矛盾就產生了。這時就需要提醒孩子要用語言表達,而不是使用拳頭。

父母在這時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例如你可以說:「你自己系的鞋帶,你一定感到很自豪!」 或者說:「麗莎對你不太友好,你覺得受到傷害了嗎?」 學習認知自己的感受是引導孩子認識別人感受的第一步。

5-7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通常不能真正理解別人的感受。一場和諧的遊戲經常被誰先走,誰破壞了規矩,誰贏了等爭吵搞的進行不下去。

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機會,可以帶他們去公園,即使在家裏或其他什麼地方也要鼓勵他們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因為與朋友很好的相處是孩子們必學的一課,練習越多,效果就越好。

7-9歲的兒童,這個年齡的兒童開始知道其他人也有感受,可是,他們還是不能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是他們非常需要歸屬於某個群體,當然,一幫孩子在一起通常會傳話,孤立他人以及互相之間開玩笑。

針對這些特點,在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時,需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到他們的朋友。 比如可以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別人對你說了或者做了同樣的事情,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幫助孩子找出解決互相之間矛盾的方法,比如問他們,「你能想出做點什麼讓你們兩個人都感覺更好的方法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澳洲學生聯合會(NUS)說聯邦政府在24日開始撥給學生們的經濟刺激撥款會幫助幾萬學生購買教育材料。
  • 著名音樂家羅傑‧諾斯認為,「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淨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除此之外,音樂更能陶冶靈魂,啟迪心智,愛因斯坦就不無感慨地說過:「沒有早期音樂教育,幹什麼事我都會一事無成。」
  • 兒童學前教育/早期教育(通常指0-6歲之間)對培養孩子的品格及心智體能的開發,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祖輩撫育(指由祖父母或外祖父幫助父母帶大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為它不僅能使孩子身體健康,聰明可愛,更能讓孩子的品格、性情、社會交往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完整的發展。
  • 澳洲副總理吉拉德在對美國聽眾的演講中表示,澳洲教育有嚴重的公平性問題,過多的貧困學生集中在一小群成績不佳的學校。
  •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表明,與孩子的同伴相比,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學業的影響最大,而對孩子社會及情感方面的影響,則同伴的影響要高於孩子父母。
  •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澳洲女大學生的數量很可能繼續壓倒男生。
  • 孩子們在寫作上表現的差異往往比較大,如果家長老師能從孩子開始讀寫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的話,那麼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就會發現寫作其實並不難,而是一件蠻有樂趣的事。
  • 澳洲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孩子在3歲前所受的教育將直接影響其入學後的學習和社會表現,那些1-3歲時就在算術和識字方面學得好,聽話守秩序的孩子,他們入學後的表現往往會較好,而如果小時在托幼園或家裏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其上學後往往仍會存在同樣問題;研究還發現,如果幼童(特別是3歲以下的)每週呆在托幼園的時間過長,可能會對其社會交往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 隨著社會的發展,個人的組織領導能力愈顯重要,無論是兩軍對壘的戰場,還是瞬息萬變的商場,抑或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凡是有眾人參與的活動,往往都離不開領導者的協調管理,方可達到目地,而實踐證明,一個人的領導能力除了先天因素外,更要靠後天的培養和磨練,下面是兩位中學教師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