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生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機遇,其中之一就是有許多「忘年之交」。葉公超先生與梁實秋先生,應該是太老師輩,但視我如友生;韋政通與文崇一、胡佛、楊國樞,應是老師輩,但數十年待我如友棣,且變成老友。這種撤去等級、倫理的藩籬,純屬心智性情的交情,對「後生」者的鼓舞與濡染特別深刻。我一生受惠於高明,心中常懷感幸。
世人大多以結交有顯赫頭銜,名利場中得意的人物為榮。但一時閃閃發亮的「名流」,不擇手段的張揚,很快便如泡沫。智慧常藏匿於僻靜處,發自欿傺沉藏之人。不畏孤獨,是一切有成就者重要的秉賦。在知識之海中潛泳,發見與穎悟的喜悅使人自甘孤獨。德國詩人海涅寫康德穿灰大衣,持手杖出現家門,然後往菩提樹的林蔭小徑去散步,鄰居就知道準是下午三點半。這個故事太有名了。我的哲學家朋友韋政通生活作息的嚴飭、守恆近似康德,拘絜、單調,卻造就深刻、豐富,這大概也是奇妙人生中又一個「二律背反」罷。
我有兩位都年過八十的「老」友,他們的書房與書桌,顯示了紊亂與秩序兩個典型的極端,但他們一樣極有成就。一位是夏志清,一位是韋政通。政通兄的條理與整潔,我幾乎找不到另外一人可與他相比。他的讀書索引用廢紙背面書寫,用鐵夾分別夾齊。他書桌上的各種東西,好像軍隊佈陣,條理井然。
他寫出一本一本的著作,在他的小書房中,有如手工業者用水滴石穿的工夫,計日可待。多少年來,他的作息,恆守嚴謹的規律。何時起床,何時開工,何時睡眠,午後有數十分鐘的沙發上小寐……幾乎是數十年如一日,自己發命令,定規則,自己遵行,卻從容自在,歡喜承受。
他一生在讀書、思考與寫作中確立了生活的意義。最近這一年,政通兄重聽,目力減退,手顫而影響寫字,他為不能像以前讀書、寫作而苦惱不已。我勸他要另創一種生活,享受另一種人生。他是那麼一位以全副心力在工作中建構生命價值的人。過去我認識他幾十年中,從沒看過他因人生的挫折而喪志。不停地追求,不停地工作,他的執著、恆心與毅力,很多人做不到,這正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政通兄一生頗富傳奇色彩,他有一本自傳性的書──《人是可以這樣活的》(2000年台北洪葉出版)。要了解一位自我追求達成崇高目標的學者,應一讀該書。一個人如何形塑自己,創造獨特的個性,然後立大志,再以無比的恆心與毅力堅持到底,所以成就非凡。這些說來似乎是老生常譚,但人要實行,困難萬分。如果懷著功利之心,不能在無盡的孤獨、寂寞的書齋中,視矻矻窮年的工作為快樂、為至樂,必走不下去。政通兄一生展示了一個以辛勤用功為樂的學者典型。
老朋友最後這本「演講錄」讓我有機會寫這篇小文,來表示我對他一生的欣賞與欽佩,我很感榮幸。政通兄啟發了我們:人生的價值是個人創造出來的;只有創造的人生才是最值得活的。願與天下有志者共勉。◇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