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南管音樂的問與答

音樂家郭長松專訪
廖真珮採訪報導
font print 人氣: 18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4日訊】南管音樂是中國古老的音樂,樂曲中含有唐宋樂曲成份,原來發源於中國南方,因流行於福建閩南一帶,所以被稱為「南樂」、「南音」,也叫「絃管」。後來音樂也流傳至東南亞很多國家,幾乎有華人聚集的地方都有可能聽到這個古老音樂。台灣則稱它為「南管」。

問(1):請談談南管的起源和特點。
答:南管音樂最早很可能就是唐代的燕樂,是南遷的時候帶到南方來的。但是在南方歷代變遷當中變成比較屬於雅樂性質的,就是高品質的俗樂。後來變成民間的,本來它也強迫是文字(文言文)的,現在變成南管文字越來越少,白字(白話)越來越多。也就是越來越民間化的意思。因為後來人音樂生活越來越多,多了之後填詞就有錯誤的觀念。古時候的那個歌詞,有的最完整最寶貴的資料都燒掉了,後來的人再整理,整理當中就會有人意。

填詞也是一樣,如果填詞用文言文來填的話,就會恢復為原來的,變成唐宋時代的南音。雅樂完全是文言文,所以南管很特殊,他的旋律絕對就是雅樂。但是現在處理上,開始用白話在處理,所以感覺上會有變化。
傳統音樂旋律結構的特色為「徐徐起音,緩緩結韻」。

問(2):甚麼是「拜館」文化?
答:現在的拜館有時候是那個館、這個館互相在那邊攻擊什麼的,早期不是這樣的。早期拜館,是互相拜訪交流,去的時候是去聽對方的演奏,去聽他們的優點。這個地方為什麼會這樣的好聽?為什麼會這樣處理?去吸收人家的優點然後帶回去。那時候都是去請教的,不是去找人家毛病的。
真正的拜館是去吸取經驗的。回去後可能將人家的優點加入自己的音樂中,混合成一個新的東西,文化的發展就是在這裡。

問(3):請談談南管使用的工尺譜。
答:我們南管的工尺譜每一個字都非常美。我說的工尺譜的字不是我們文字的字,樂譜裏的字跟樂韻有相當的關係,字裡面有韻在。
為什麼以前教授南管的那些老先生一定要讓人先跟著他把工尺譜唱的透徹後,才肯讓你彈樂器呢?因為樂器不是彈的。你要用南琶去唱;用洞簫去唱;用二弦去唱;用三弦去唱。而不是去操作樂器。不是彈琵琶;不是吹洞簫。是用洞簫唱南管;用琵琶唱南管;用三弦唱南管。

想要了解傳統音樂如何行韻(做韻),只有靠多接觸唸謠,多念民謠歌詞,因為語韻與音韻有絕對的關係。多念唱南管工尺譜,可瞭解古樂的偏音與潤腔。
還有是否可把樂曲(譜)的「工尺」想像成它也是歌詞的一種呢?以前每次聽老前輩唸(唱)譜的時候,由於他唱出濃厚的樂韻而深受感動。

問(4):現在的南管和以前的南管有何不同?
答:比較顯著的不同地方大概有下列幾項。
彈三弦的時間點。以前的南管三弦彈的時間點很微妙的會比琵琶慢一點。南管琵琶的餘韻是非常短的,而南管三弦有蟒皮,所彈出的音便會有延長的效果,所以剛好三弦能夠補琵琶的餘韻不足部分。所以三弦很重要。但是現在的南管樂團彈奏起來就沒有這個東西了。
如果三弦和琵琶同時彈的話,所有人都聽不到琵琶的指揮音了。琵琶指揮音要很準確(百分之百的點音)的走動,大家必須要跟著他的。以前所有的南管都是這樣的。

以前重要的演出機會如排場,彈奏南管琵琶的人必須是由眾人推薦的。
我以前所接觸到彈琵琶的就是老師。而到了祭典或重要演出的時候,所有上場的演奏者全都是老師。因為以前學習有分前、後;分前輩和後輩。像每次的演出機會,應該由誰去擔任琵琶彈奏?這在以前來說的話,擔任琵琶的人都是人家來推薦的。由大家共同推薦出來的人,他責任最大,演奏時大家都跟著他走。以前能擔任琵琶演奏是很不簡單的。就連洞簫也得跟琵琶走,所以琵琶製作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在這裡。

其中彈法之一的「捻指」是由粗(慢)變幼(快),幼不只是有快的意思,有細膩的意思在裡頭,速度的變化要很自然的。現在不是,速度不但不均勻也不自然。現在人們彈的「捻指」粗(慢)到幼(快)的中間過程稍嫌短了,草率處理了。全攆手法,攆後均需一點,名曰「壓攆」,這「壓攆」的時間點?現在是先點一音,再急跳本音。當今手法是否正確?

從傳統中創新意,在現代中揉古風
現在唱腔有的採用了美聲唱法,就失去了南管原有的淳樸優雅的。而器樂方面就是在處理方面都不夠嚴謹,現在的唱腔也是一樣,也不夠遵守南北種,潤腔就是引腔(貼補填進)(台語:補洞)往往過於濫用的嫌疑。所以洞簫有時候會太華麗,整個臉太濃妝,破壞了線條的柔美,變得太複雜,音律方面漸漸走了十二平均化,使這個原有的的韻味變化(匠化),我們創新很好,這不是南管的問題,但不要失去傳統的根,創作的時候應該遵循我們文化發展的原則,就是從傳統中創新,你要創新的話一定要根據傳統。在現代中做古樂,要從古老的東西中摸索,摸索出一個新的東西來。

問(5):演唱者跟樂譜骨幹音不一樣,演奏樂器者需要跟著唱者的韻作變化嗎?
答:要看唱的人他是不是真正跟著語韻在改變。而且就算要改變,那也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推敲以後才有可能改。一個指骨要改是要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的。所以以前有人說南管社團非常固執,其實她們有她們的用意在,要不然會亂啊。
以前的南管社團不會讓團員去參加別人的,但是會去拜館啊,那是已經成熟了的團體去跟成熟的團體作交流,所以不會出問題的,因為有判斷力在。但那個初學的或者是功力還不夠的就不能到處去參加,要不然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的話,學的韻會沒辦法統一。

行韻須注意到的就是語韻跟音韻會有關係,唱法什麼的都會有所變,只是指譜不能輕易改變,要有相當的推敲後覺得很妥當後才有可能,有的是彈法變,配合語韻改變彈法也是一種方法。但是這都不能很輕易的就改變,都要有所根據,肯定讓人覺得好大家都能接受才可以改變。

問(6):有音樂基礎的人(例如西方音樂)學南管時要注意的事情?
答:中華文化傳統音樂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由五聲音階發展出來的七聲音階就沒有關係。根據五聲音階發展出來的七聲音階才算東方音樂。因為我們古代把音階的4(Fa)和7(Si)叫做偏音,用變,所謂的「變宮」、「變徵」,就是用變來代替。所以一樣的7(Si)音偏1(Do)偏6(Ra)的,4(Fa)偏5(So)偏3(Mi)的,所以這兩個音在我們中國音樂是游離狀態,會偏來偏去的。

我們的工尺譜等於語韻和音韻綜合後所唱出來的歌詞,感覺隨時都在變化。所以每個音都有所偏。我把這個稱為偏音,有所偏。
所以我們要注意到的就是古樂的偏音和潤腔,我說的偏音就是每個音都有所偏的,不能像鋼琴音一樣7(Si)就是7(Si)、3(Mi)就是3(Mi),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工尺譜的好處就是在這裡,我們唱工尺譜時韻已經在裡面了,而西方就是唱譜而已。

如果用十二平均律來演奏我們的傳統音樂就變得硬梆梆的,格格不入。南管琵琶的品與品之間的寬度沒有像十二平均律的那樣,它的八度不是鋼琴上的八度。
所以現在製作琵琶有的使用十二平均律,像泉州那邊就開始走向平均律,不可能的,他也沒有辦法完全用平均律,所以那個品就要用斜的。如果南管用的琵琶是十二平均化,那就已經什麼都談不上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18日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即日起到6月底,在園區規劃「南北管樂小學堂」,邀請老師以「唱、玩、跳」的方式,帶領大小遊客學習南管音樂,並提供各式樂器,輕鬆認識北管聲音特色。
  • 我們中國的創作音樂現在最糟糕的地方就是為創作而創作,沒有根,你一定要用中國的根,根據中國原來的那些去創作。現在國樂曲就是奶油味很重,奇奇怪怪的,就像用嘎哩粉做的麻婆豆腐。現在我們的傳統音樂就是變成這樣子,那就是處理不對。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