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韋馱顯靈的真實故事

長河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在福州鼓山一帶,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有一個韋馱顯靈的真實故事。

那是在清朝雍正十二年(1773年)間,鼓山涌泉寺的老方丈圓玉禪師因要協助朝廷編修《藏經》,無法管理寺院,于是他把最小的徒弟法印,推薦為涌泉寺方丈,是為第一百代主持。

法印是寧化人,姓李名象先,這一年年僅十六歲,自幼出家,刻苦好學,聰慧穎悟,但讓這樣一位毛頭小子來管理一個四五百僧眾的大寺院,一些資格老的僧人雖然心中不滿意,因礙于是老和尚推薦,明裡不敢吱聲,背地裡卻都在看象先的笑話,象先正式就任方丈後,更加埋頭鑽研佛學,刺血寫經,寺中大小事務,只交給別人,自已從不過問。

過了一段日子,管糧倉的僧人前來稟報,說寺內糧食只夠僧眾四、五天伙食了,讓方丈及早想辦法,象先這才著急起來,他派人下山購糧,但仍然不夠寺內所需,急得象先拜了大雄寶殿的如來,又拜天王殿裡的彌勒,最後他轉到護法天神韋馱像面前,拈香禱告,心中求韋馱幫助渡過難關!

這天夜裡,象先和往常一樣在禪床上靜坐,忽然覺得身體懶懶的,意識有些迷糊,似醒似夢中,韋馱出現在面前,對他說:“明天一早有人送米來,快派人趕到江邊去挑米。”象先驚醒過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覺得有失戒律,急忙起身盤足靜坐,可是一顆心總是靜不下來,忐忐忑忑一直到天色微明,才走下禪床,草草洗過臉,就敲動雲版,傳眾僧前來聽話。

等到眾僧到齊後,象先雙掌合十﹔默默禱頌一番,提高聲調對大眾說:“昨晚韋馱托夢與我,叫我們今早下山,到江邊挑米。年老體弱留在寺裡,年青的快去準備扁挑,跟我一起下山去吧。”這句話可把大家聽呆了,有人大擔提問:“山下果真有米嗎?”

他很有把握說:“下了山就知道了。”眾人不敢違拗,分頭去準備扁挑、麻袋,有幾個年老的本來可以不去,因為是屬于“走著瞧”的,也跟大伙一起下山湊熱鬧,一行一百多人,翻過靈源洞,浩浩蕩蕩沿著一條通往魁岐的小路下山,剛走到半山腰,就看見江邊已有一艘海船被一隊官兵團團圍住。

原來雍正年間,海禁很嚴,走私一被查獲就要問斬。被圍住的正是一艘走私船,偷運白米往暹羅國販賣,暹羅平時不乏大米,因國王泰薩羅駕崩,眾王子為爭奪王位引起一場戰爭,造成糧荒。走私船航行途中遇狂風,只得就近折入閩江口避風,不料被盤查哨發現,一直追到魁岐,在此停泊受檢查,米商懼怕殺頭,編造謊言,說是運米前來施舍給鼓山涌泉寺的。哨官哪肯相信,正在盤問間,看見山上來了這麼多手執扁挑的僧眾,就問:“米商說,事先沒有和你們聯繫施舍之事,你們怎麼知道來這裡挑米?”

象先急忙回答:“我昨晚夢見韋馱顯靈,所以才下山接米。”

那米商機靈得很,也湊上前插話:“是呀!我們在海中航行,突然狂風大作,大霧迷濛,也是韋馱顯靈指引我們進入閩江口的。

哨官也很信佛,聽說韋馱顯靈,也就不敢再追問,允許卸米,那米商保住頭顱不搬家,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也樂意護送大米登山,辦理施舍手續。

大米一進門,等不及進倉,大伙就擁到韋馱像前答謝。只見韋馱混身冒著大汗,好象累得站不起身來。這就奇了,土塑木雕的神像哪能冒出汗水呢?眾僧驚異之余,一齊俯伏叩拜,高呼:“韋馱天王,您太辛苦了!請休息吧。”

象先立即傳寺內塑工,再塑一尊韋馱坐像,讓他在大殿休息。這就是鼓山特有的“坐韋馱”來歷。

鼓山韋馱顯靈的故事,很快被傳開了,登山瞻仰的人很多,施舍也跟潮水一般涌來,涌泉寺再也不愁沒有糧食了。

象先所立的韋馱坐像,“文革”初期被幾個紅衛兵破“四舊”砸了﹔1988年,特聘民間著名雕塑家陳世善重塑一尊。仍陳列在大雄寶殿的東北偶,新塑的“坐韋馱”如常人一般高大,踞坐在一方岩石上,全身披甲,一手持杵,杵尖斜指地面,狀似降妖伏魔。象先所刺血書寫的經卷,僥倖保存下來,現在仍由涌泉寺僧眾保存著。

後來砸韋馱坐像的那幾個紅衛兵,不知道怎麼回事接二連三出了事,知情的人都說幹壞事遭了報應,誰說天理昭昭沒有神知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 清朝安徽商人汪某,在浙江一帶從事鹽業生意。他性格素來豪爽,雖每日與錢打交道,卻並無利慾之心。
  • 善有善報,自古不虛。據清朝梁恭辰的《勸戒錄》記載,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有一位汪先生,世代經營鹽業,家道殷實。
  • 人們常說善惡有報是天理,那麼如果心有所求的善舉,善報又如何呢?若僅是心生妒嫉的一念也會遭惡報嗎?這兩個故事耐人尋味。
  • 人間善惡報應的事,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因為直接的報應較少讓人親見。但是昭昭天理,總有時會向世人直些顯相,讓人不得不信,這也是上天挽救迷中人的一種方法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