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乐透开奖结果今天 - App Store shouye
國學博覽

漫談「中和」(下)

中國古代哲學所說的「道」,大致相當於古希臘哲學所謂的「真理」,是宇宙萬物眾生所賴以存在、活動和作用的法則,也就是法學概念中的「永恆法」。

道家以「太極」作為「道」的標誌。太極是由陰陽兩種物質構成的。道家認為,道成天地、道生萬物,因此萬事萬物中都有陰陽。那麼陰陽太極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道家又有「無極生太極」之說。無極,那就是連陰陽都沒有了。當然也就沒有了喜怒哀樂,沒有了甜酸苦辣,也沒有了酸性和鹼性,那就是《中庸》所謂的「中」。這個「中」雖然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可它卻是「天下之大本也」。

「本」字從木,《說文》解釋為「樹下曰本」。原意為樹木在地下的樹根部分。雖然我們看不到樹木在地下的部分,然而沒有這部分我們所看不到的「根本」也就沒有我們所看到的樹木,無論這樹有多高大。因此按照《中庸》的觀點,如果把整個天下視為一顆大樹,那麼這個「中」就是這棵大樹深埋於地下的,我們所看不見的根部。沒有這個「中」,也就沒有整個天下。朱熹認為,這個「中」就是天命之性,就是道之體。

然而只有道之體還不行,還要有道之用,那就是「和」。因為「中」這個狀態,無喜怒哀樂,無酸甜苦辣,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聲色香味觸法,彷彿是不發生任何作用的,是一種無極、混沌的狀態。於是,要有光,要有紅黃藍白,要有酸甜苦辣,要有地水火風,要有日月星辰,要有山川林谷,要有飛禽走獸,要有喜怒哀樂,要有讓宇宙生機勃勃,讓眾生活得有滋有味的一切。《中庸》將此表述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形象地說就是光有清水不行,整天只喝清水誰也受不了。需要加入各種作料、各種調料,再一煲,就是一罐鮮美的靚湯。那為什麼儒家要強調「發而皆中節」呢?就是任何一種調料你都不能放得太多,否則這湯味道太重,無論是太甜還是太鹹都不好喝了。朱熹所云「發之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也是這個意思。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酸甜苦辣是味之常態,然而都需要有節制,都需要達到平衡,不能過分。越是強酸強鹼,腐蝕性就越強,破壞力就越大。

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就是要恰到好處,要限制在公差範圍之內,不能過分,所謂「過猶不及」是也。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儒家看來,君子行事,大中至正;小人行徑,乖戾違常。

那麼「和」與「戾」的差異何在呢?舉例而言,巴赫、莫扎特的音樂為「和」,貓王、傑克遜的音樂為「戾」;達芬奇、拉斐爾的繪畫為「和」,梵高、畢加索的繪畫為「戾」;林語堂的文章為「和」,魯迅的文章為「戾」;蔣經國的治安為「和」,鄧小平的治安為「戾」。

因此,以孔子的眼光來看,巴赫、莫扎特為樂界的君子,貓王、傑克遜為樂界的小人;達芬奇、拉斐爾為畫界的君子,梵高、畢加索為畫界的小人;林語堂為文壇的君子,魯迅為文壇的小人;蔣經國為政界的君子,鄧小平為政界的小人。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前者「發而皆中節」,在各自的領域臻於完美的平衡。而後者張揚過度,嚴重破壞了應有的平衡。藝術關乎人心,政治關乎社會。若曰破壞生態平衡者有罪,破壞人心與社會之平衡者又豈能無罪?@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