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二十世紀末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美國一直經歷政治分裂時期,因為美國人辯論如何處理國際事務、人口變化以及技術革新。20世紀的最後十年也沒有例外.

1960至1970年間的自由運動因1980年代的新保守主義而黯然失色。保守派主張受限制的政府、強大的國防、堅決反對共產主義、減稅以刺激經濟增長、反犯罪的強硬措施、更多在公共生活表達宗教自由以及更嚴格的社會行為規範。曾擔任演員與加州共和黨州長的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對許多美國人而言代表著穩定,他贏得了兩屆總統任期。他的支持者認為其政策加速讓蘇聯垮臺。

1992年,美國人轉為較中立的立場,阿肯色州州長比爾柯林頓當選為總統,他的活動圍繞著青年與變革之主軸。一些柯林頓的建議是相當自由的,像他規劃由政府管理的醫療制度,從未在國會中投票。另一項提議—終結政府發放福利金給接受者並幫助他們就業—從保守派被曾選新會員,並且最終證明是相當成功的。

一般的政治分歧特別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後更為激烈。民主黨的艾爾高爾(Al Gore)和共和黨的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的普選票和選舉人票幾乎各半。數以千計的佛羅里達州投票數受到質疑。經過法庭一連串挑戰法律與重新計票的程序,美國最高法院宣佈一項嚴密判決裁定有效宣佈布希當選。.

布希將著重於國內問題如教育、經濟與社會安全。但他的職權在2001年9月11日無法取消地改變了。當天,其乘客遭到外國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墜毀於紐約市的世界貿易中心、華盛頓附近的國防部五角大樓總部以及賓州郊區。布希向全球恐怖主義宣戰。初期,美國人普遍團結一致,但是當此舉擴大實行,愈來愈多美國人對此感到不安。

事件的長遠影響以及21世紀初出現的趨勢尚未被完全瞭解。
 
後記

從起源於一群沿著大西洋沿岸的模糊殖民地,美國經歷了顯著的轉變。 一名政治分析家稱它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國家” ,其人口300萬人,幾乎代表地球上每一個國籍與族群。這是一個變化的進展與範圍—經濟、技術、文化、人口與社會—永不停止的國家。甚至在美國,現代化與變革的跡象通常不免使讓其它國家與社會進入成為一個日益相互依賴與相互聯繫的世界。

然而美國保有一種連貫性,她擁有可以追溯到1700年代末期建立成為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這包括個人信仰自由與民主的政府,並且承諾為所有人帶來經濟機會與進展。他們是豐富與動盪歷史之遺產。美國持續的任務是確保自由與民主的價值,而機會也保障並且將在21世紀蓬勃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789年4月30日,喬治華盛頓宣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革命期間,他一直負責組織有效的軍事力量。現在他主要負責建設政府職能。
  • 1850年,美國是在兩個海洋間延伸的廣大國家。地理、自然資源以及發展上的廣泛差異在各地間非常明顯。
  • 南北戰爭於1861年4月開始,南方各州聲稱有權分裂,並且組成了自己的邦聯。其部隊先開火。北方各州在林肯總統的領導下,決心阻止叛亂並保護聯邦。
  • 美國內戰之後在數十年日趨成長,邊境逐漸消失,農村共和成為都市國家,大工廠、鋼廠、州際鐵路建立,城市增長迅速,而從其他國家來此的數百萬人在機會之地開始了新的生活。
  • 至1900年,美國的政治基礎已經歷成長痛苦、內戰、繁榮和經濟蕭條。宗教自由的理想一直持續著。免費公共教育基本上已實現,並一直維持新聞自由。不過,在同一時間,政治權力似乎集中在腐敗官員和他們的朋友手中。對此,一個稱為"進步主義"的改革運動應運而生。其目標包括更大的民主與社會公正、廉潔的政府以及更有效的業務控管。
  • 1914年在歐洲—與德國以及奧匈帝國攻打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的戰爭—幾乎從一開始就影響美國利益。英國和德國海軍都干擾美國航運,但德國潛艇的攻擊具致命性。1915年,當潛艇擊沈英國遠洋客輪盧西塔尼亞(Lusitania),將近130名美國人喪生。伍得羅威爾遜總統要求停止攻擊,而他們停止一會兒,但到1917年他們已重新開始,美國宣戰。
  • 在三十年代初期, 羅斯福總統提出"新政"—計劃旨在讓美國人盡快擺脫經濟大蕭條。他指出,,當時在其他國家民主已經消失—不是因為民眾反對民主—而是因為他們厭倦失業和不安定。
  • 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年,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發揮著重要功能,特別是憑藉其在新成立的聯合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影響力。戰後初期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問題是冷戰。它源自於美國與蘇聯之間在何種型態的政府與經濟體系創造最多自由、平等與繁榮的問題上長久以來的分歧。

  • 大多數美國人對於他們在1950年代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信心,他們同意有必要採取強硬立場對付全球共產主義,盡可能分享民主制度的利益。在國內,他們經歷了顯著的經濟收益和轉變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嬰兒潮開通刺激周圍城市郊區的成長,但並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參與這樣的好日子,逐漸地,對於現狀的挑戰開始增加。
  • 《蔣中正(蔣介石)日記(1948—1954)》新書日前於國史館發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暨前國史館長呂芳上指出,這是一部罕見的國家領導人日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