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經歷政治分裂時期,因為美國人辯論如何處理國際事務、人口變化以及技術革新。20世紀的最後十年也沒有例外.
1960至1970年間的自由運動因1980年代的新保守主義而黯然失色。保守派主張受限制的政府、強大的國防、堅決反對共產主義、減稅以刺激經濟增長、反犯罪的強硬措施、更多在公共生活表達宗教自由以及更嚴格的社會行為規範。曾擔任演員與加州共和黨州長的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對許多美國人而言代表著穩定,他贏得了兩屆總統任期。他的支持者認為其政策加速讓蘇聯垮臺。
1992年,美國人轉為較中立的立場,阿肯色州州長比爾柯林頓當選為總統,他的活動圍繞著青年與變革之主軸。一些柯林頓的建議是相當自由的,像他規劃由政府管理的醫療制度,從未在國會中投票。另一項提議—終結政府發放福利金給接受者並幫助他們就業—從保守派被曾選新會員,並且最終證明是相當成功的。
一般的政治分歧特別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後更為激烈。民主黨的艾爾高爾(Al Gore)和共和黨的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的普選票和選舉人票幾乎各半。數以千計的佛羅里達州投票數受到質疑。經過法庭一連串挑戰法律與重新計票的程序,美國最高法院宣佈一項嚴密判決裁定有效宣佈布希當選。.
布希將著重於國內問題如教育、經濟與社會安全。但他的職權在2001年9月11日無法取消地改變了。當天,其乘客遭到外國恐怖分子劫持的飛機墜毀於紐約市的世界貿易中心、華盛頓附近的國防部五角大樓總部以及賓州郊區。布希向全球恐怖主義宣戰。初期,美國人普遍團結一致,但是當此舉擴大實行,愈來愈多美國人對此感到不安。
事件的長遠影響以及21世紀初出現的趨勢尚未被完全瞭解。
後記
從起源於一群沿著大西洋沿岸的模糊殖民地,美國經歷了顯著的轉變。 一名政治分析家稱它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國家” ,其人口300萬人,幾乎代表地球上每一個國籍與族群。這是一個變化的進展與範圍—經濟、技術、文化、人口與社會—永不停止的國家。甚至在美國,現代化與變革的跡象通常不免使讓其它國家與社會進入成為一個日益相互依賴與相互聯繫的世界。
然而美國保有一種連貫性,她擁有可以追溯到1700年代末期建立成為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這包括個人信仰自由與民主的政府,並且承諾為所有人帶來經濟機會與進展。他們是豐富與動盪歷史之遺產。美國持續的任務是確保自由與民主的價值,而機會也保障並且將在21世紀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