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6日電)金門外島有329年歷史的浯島邑主城隍遷治慶典,為地方規模最大的迎神賽會,更以保留前清閩南廟會形制為特色,饒富古意,旅遊業者看好發展為促銷觀光的賣點。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金門供奉城隍的廟宇有3處,分別是金沙鎮田浦泰山廟、金城鎮金門城古地城隍廟、及金城鎮市區浯島邑主城隍廟,其中,浯島邑主城隍廟是由古地城隍廟分火。
文史工作者楊天厚指出,清康熙19年(西元1680年),金門城發生墮城毀舍事件,總兵官陳龍移治後浦、即現在金城鎮市區,城隍也跟著遷治,當時遷治日為農曆4月12日,城區四里民眾舉行城隍巡安大遊行慶祝,相沿至今,成為地方規模最大的廟會。
城隍遷治巡安大遊行的陣容,主要順序是:城隍遷治紅彩、紀念旗前導,依序是了亞托燈、大鼓吹、范謝將軍、顏柳督察使、恩主公、關聖帝君、蘇府四千歲、媽祖會香陣、旗牌、執事、瓜鍻、董牌爺、文武判官、南管、香燈、鄉老、道士、香擔、神駒、十音、天女散花、城隍聖駕、遮陽涼傘、粉閣、隨香信眾、及四境香陣,遊行隊伍長達上千公尺。
楊天厚表示,城隍遷治是由東、西、南、北四里依序值爐,遊行的陣頭,無論衣制、行儀、巡行路線,都是遵循傳統進行,保留清代閩南廟會形制,展現出金門迎神賽會的特色,饒富古意。
浯島城隍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周浯斌說,昔日繞境巡安路線是1年1小巡,3年1大巡,小巡是僅巡安後浦四境,大巡則是周遊全縣各鄉,最近的一次大巡是85年,現在僅保留小巡,不過,規模較從前更為熱鬧。
城隍遷治巡安大遊行,在民國81年金門解除戒嚴後,輪值爐主還有從台灣聘請濟公、八家將、官將首等陣頭助陣,90年兩岸小三通後,也有對岸福建的陣頭、高甲劇團等跨海逗陣熱鬧,形成台閩民俗文化交流的舞台。
台灣本島的台南鹽水蜂炮、台北平溪放天燈、基隆中元祭、中台灣媽祖聖誕巡安等民俗活動,都已經成為吸引觀光客的賣點,旅遊業者看好浯島城隍遷治慶也能迎頭趕上。
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嘉獎指出,浯島城隍遷治慶典有如是金門傳統陣頭的大會師,每年都吸引民俗學者、攝影藝術工作者到金門,如果能加以規劃和宣傳,相信可以帶來台灣和大陸的觀光客潮,成為金門觀光一大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