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抓狂,教出好孩子(9)

教養守則 :不同孩子適用不同的教養守則
理察.田普樂 譯/游綉雯
【字號】    
   標籤: tags:

不用一套策略,套用在每個孩子身上教養守則談到,要依照孩子個別性格的現實狀況,來調整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而現在這條守則則更進一步—有時候父母的確必須對每個孩子使用不同的守則。

每個孩子都不盡相同,所以父母的確必須思考,一體適用的原則並不正確。當然,當孩子認為事情對他們不利時,他們不會喜歡這條守則,所以有些守則必須要人人遵行。如果你喜歡的話,就稱呼這些為家庭守則。上床時間到了,每個人都該去睡覺,大家飯後都要幫忙收拾,這才公平。但是有些守則就必須按照孩子的性格,稍加調整。

我誠實告訴大家,當我初為人父時,我認為只為某個孩子調整規定,很不公平。父母必須對所有孩子,秉持相同的原則,真是再明顯不過的道理。然後當孩子開始長大,我了解到,某些原則對特定的孩子而言,真是太苛求了。

我可以在這裡舉個例子,我有個兒子,他患有「病理性的不整潔症」。他的髒亂指數是企業級的(對,我又犯了對事不對人,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的教養守則。不過我可沒指明是哪個兒子。)但是他對自己的髒亂程度一無所悉,因為他有一種怪異的病症,讓他無法看見在他所到之處所製造的髒亂。請他為自己收拾善後與要求其他兄弟姊妹做清理工作,完全不能相提並論。這項要求對他而言,是多二十倍的負擔,因為他對髒亂視而不見,他也無法了解這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他對髒亂一點都不介意),打掃收拾每天會花掉他好幾個鐘頭的時間。所以,事實上,把相同的守則適應到全體孩子身上,對他而言很不公平。

當然,我們沒有讓他逃避責任,但是我們的確妥協,讓他有比別人低一點的標準。他必須參與清理的工作,只要他真心做好他的份內工作,我們會協助他。當他慢慢長大,責任也逐漸轉交給他自己。

我也要附帶說明,這個兒子能長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你可以要他坐下來做功課,一坐起碼半個小時以上,沒有問題。而他一個愛乾淨的兄弟,要他坐下來寫超過十分鐘的作業卻很難,所以我們允許那個孩子,把作業分攤成好幾個小部分,在週末完成。

換言之,有時候每個人遵守相同的規定是唯一公平的方法,但有時候這樣做可能並不公平,父母必須注意這些情形。重點是,父母對每個孩子有什麼要求。

摘自:《不抓狂,教出好孩子》新手父母出版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還記得自己的孩提時光嗎?回想過去的時光—你當然會記起來。假如老師告訴你,下次數學考試考得好,就記嘉獎,賞糖果吃,或是在公告板上表揚。好,另一種方式是,老師警告你,如果考試考不好,下課時間不准出去玩,或是放學後留校察看,體育競賽,禁賽一場(或者罰你連打兩場球—視你的運動細胞而定)。這兩種方式,哪一種比較可能讓你想把考試考好?
  • 當孩子存心找碴、頂嘴時,又怎麼辦呢?即使是在這種時候,父母通常也能化麻煩為歡笑。如果你能掰出個笑話,或是在適當的時刻,以溫馨,戲而不謔的方式調侃他們,通常就可以改變他們原來會讓你活受罪的心態。如此一來,大家都會比較快活,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穩固。
  • 我曾經認識一位相當值得信任,很誠懇的人,她開了一門兒童行為的課程還是講座之類的。有一次在某個場合,她告訴我,她學得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不是孩子頑皮,孩子是好孩子,而他不過做了一件頑皮的事。」哈,我們認為這是我們所聽過,瘋狂的政治正確心理學中最好笑的例子。我們一逮到機會,就會傳誦這則荒謬至極,令人嘩然的忠告。
  • 我有個堂弟,他有嚴重的學習障礙,肢體發展極不協調,這使得美勞、運動、演奏樂器,對他而言,都變成十分困難。老實說,這麼多年來我們都看不出他在哪方面會有發展。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