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唐詩】王維〈山居秋暝〉

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1742
【字號】    
   標籤: tags:

唐朝大詩人王維的生平,及他在詩畫方面的成就,不管是史書還是歷代名家的評價都是相當高的;我想各位讀者也都很了解。可是王維在音樂方面的才華卻很少有人提及;今天筆者首先跟各位讀者分享一則與王維有關的神奇故事,此事在新舊《唐書》中均有記載。

王維是開元(唐玄宗年號,西元713─741年)初期的進士,他在朝中擔任的第一個官職是太樂丞,這個太樂丞是禮部太樂署中的官員,依唐制整個朝廷就這一位,管的是朝廷祭祀時奏樂、大饗之樂舞、各類慶典時的奏樂等。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王維是開元初期大唐朝的音樂總監。筆者認為,開元盛世是中華神傳文化發展的尖峰時期;音樂、舞蹈、詩歌、繪畫、建築、雕塑、製造等等都是一流的。李白、杜甫等也是那個時期的大詩人。能在那時候擔任太樂丞,如果沒有真功夫是不行的。

當時王維因為寫詩作畫出了名,在長安及洛陽兩地,王維所到之處,「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舊唐書.王維傳》)有一天,王維的一位好友拿了一幅畫(不是王維的作品)請王維鑑賞,這幅畫題名為「奏樂圖」,圖中畫的是一支樂隊在奏樂,朋友問王維這支樂隊在奏什麼樂曲,王維看了看圖,略加思索,說︰「他們正在演奏《霓裳羽衣曲》中序第三疊的第一拍」(此曲樂隊的配置有幾十人之多)。這位朋友不相信,找了宮廷中的樂師,讓他們把《霓裳羽衣曲》的分譜拿出來,對照譜和圖、用樂器依次按過,發現果然如王維所說的那樣。這件事情一傳開,當時朝中上下沒有誰不佩服王維的。

對音樂不了解的朋友可能還看不出這件事情的神奇之處,筆者再作個解釋。據新舊《唐書.禮樂志》記載,筆者大致統計了一下,當時朝廷常用的各類大曲、法曲、祭祀用的樂曲等不下一百首。當然不同的樂曲,樂隊的編製不太一樣。而王維能看到一幅「奏樂圖」就知道他們在演奏什麼樂曲、哪一個樂章第幾小節的哪一拍,必須是把這一百首樂曲的總譜都背下來,而且對每一件樂器都非常精通;以琵琶為例,他能夠知道這時候彈琵琶的樂師左手是按在哪一條弦的哪一個品格上。這真是只有神仙才能辦得到,王維不愧是大唐的太樂丞﹗

那麼,這幅畫的畫家,也一定是音樂家,不然他無法準確畫出一首樂曲的樂隊編製,及每一位樂師正在演奏哪個音符等等(古代沒有相機,不可能把一個樂隊的瞬間動作拍下來臨摹作畫)。筆者舉一個例子,對現代的畫家來說,您不用拍照臨摹的方法,只給您分譜或總譜,要準確畫出一位演奏家(比如說鋼琴)正在彈奏蕭邦《第1號鋼琴協奏曲》某一樂章某一小節的某一拍,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鋼琴是有指法的;而要把整個樂隊的瞬間動作都畫出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這位畫家又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指揮家。從這一點我們也可體會到,大唐畫家的作品已近乎出神入化了。筆者認為,王維的敬業精神,大唐畫家一絲不苟的繪畫作風都值得我們現下的人學習。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全唐詩.卷126_059)

〈山居秋暝〉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的作品;輞川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西南約5公里的地方。那裡峰巒疊嶂,白雲浮玉,煙霞鎖翠,修竹常青,喬松挺撥,蘚苔堆藍。更有野藤老樹,谷壑芝蘭,瀑布溪流,荷塘月色,山居芳鄰,樸實人家。這麼美的地方,王維又是如何給我們展現「詩中有畫」的意境呢?暝(音命),意思是剛入夜,天都黑下來的時候。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空山」指的是清幽人少的山林或山區;唐人特別喜愛用這個詞,而且所表達的內涵大多數都是︰「適合於隱居的,風景秀麗而又清幽的山林或山區」,如李白的〈酬崔侍御〉︰「嚴陵不從萬乘游,歸臥空山釣碧流。」李頎〈送暨道士還玉清觀〉︰「空山何窈窕(深遠祕奧貌),三秀(靈芝)日氛氳。」儲光羲〈送王上人還襄陽〉︰「天花滿南國,精舍在空山。」等等。現存王維的詩集中有三首都用到「空山」。「晚來」的意思是傍晚天全黑下來的時候;這個詞也是唐詩中常見的。如︰崔湜〈襄城即事〉︰「山光晴後綠,江色晚來清。」孟浩然〈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水亭涼氣多,閑[#26873] 晚來過。」韋應物〈滁州西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等等。句尾的「秋」是一字多用,既表示秋天、秋爽,又用來做韻腳。

這兩句詩的大意是︰「秋天入夜時分,雨過初霽的山區清爽宜人。」王維首先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遠近景交融的山區畫面。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兩句詩的大意是︰明月的光束從松樹與松樹之間的空隙中照下來,清澈的泉水從石上流淌而下。這不僅是優美的詩句和對聯,而且她還是個令人嚮往的近景畫面。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音宣)」的本意是︰聲音大而嘈雜。「浣(音緩)女」指洗衣服的女子,這是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畫面,王維的另一首著名的詩篇〈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也是採用這種技巧。因為王維在這裡住了一段時間了,所以聽到竹林裡傳出嘈雜的人語聲,就知道是洗衣服的女子踏著月色回來了。而看到蓮塘裡的蓮葉動,就知道是捕魚的小船回來了。這兩句詩給我們展現的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立體畫面。而且從這兩句中,我們還知道王維的鄰居是一些勤勞敦樸的山民,王維居家附近有竹林有荷塘等。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全唐詩》中有幾十例用到「隨意」這個詞,筆者歸納出來它的大意是︰任情適意,心不為外物所動。如: 王績〈贈程處士〉︰「百年長擾擾,萬事悉悠悠。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情流。」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五〉︰「興移無洒掃,隨意坐莓苔。」呂洞賓〈七言之三十二〉 ︰「身外紅塵隨意換,爐中白石立時成。」

「春芳」在本詩中不是指「春天的花草」或「春天的花香」,因為現下已經是秋天了。在古漢語中「春」字還常被比喻或象徵著「生機(勃勃)或生長」;本詩的「春芳(歇)」是指「(原來)生機勃勃的花草(已經開始凋零)」,「春」字的這種用法在唐詩中還見於李白〈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白露見日滅,紅顏隨霜凋。別君若俯仰,春芳辭秋條(生機勃勃的景象已經離開了秋天的枝條)。」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春木有榮歇(樹木的生機有茂盛或凋謝的時候),此節(竹子)無凋零。」等等;所以「隨意春芳歇」的大意是︰恬淡悠然的看著原來生機勃勃的花草開始凋零。言外之意是︰心不為世間的榮枯或得失所動。

「王孫」在本詩可以理解為詩人的自稱,也可理解為泛指那些道德高尚的隱居之士。在唐代,對人的敬稱常見的有幾種,比如稱呼人為某某君(君子之意),如杜甫︰「落花時節又逢君」;另外兩個敬稱就是「公子」或「王孫」,如李白︰「身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困頓)」、劉希夷︰「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張說︰「曹卿禮公子,楚媼饋王孫。」等等。因為音律的關係,所以這裡用「王孫」最合適,而且「王孫」二字還涉及了一個典故,也是王維寫這首詩的用意之一。

《楚辭》中有一首〈招隱士〉的詩,描述的是荒山野嶺的淒涼、野獸橫行的恐怖,最後一句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而王維卻說︰「王孫自可留」,王維是憑什麼理由這麼說的呢?

〈山居秋暝〉是一首非常優美的五言律詩,有的詩評家在講到第三聯後說︰「詩寫到這個份上,已經是出神入化了,這麼美的景色,怎麼不應該留下來呢?」

可是,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剖析會發現,王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在山水之間。因為王維是一位虔誠的佛家居士〔注1〕,他是修佛的;他說出了一個常人沒有悟到的理︰修煉人的心不為世間的榮辱或得失所動(隨意春芳歇),只有這樣您才能留下來(王孫自可留)。

因為人世間的景色再美,也不是修佛之人的歸宿。如果一個修佛的人迷戀於人世間的景色,春花秋月事事關心,看到春景就生了歡喜之心,看到凋零就生了悲哀之心,那麼這與常人又有什麼不同呢?這個時候留不留下來都沒什麼分別。

反過來說,環境再惡劣,如果它們都不能動了您的心,那麼留下來(繼續修煉)又何妨呢?

王維用神筆,首先給我們描繪了輞川如詩如畫的秋暝之景,然後卻筆峰一轉,在尾聯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給我們展現了一位修佛之人的境界和襟懷。這首詩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說,都是唐詩中難得的精品。

筆者認為,再說下去已經沒有必要,還是請各位讀者重新讀一遍這首詩,細細的品味她的美。

附錄︰〔注1〕《舊唐書.王維傳》:「(王)維弟兄(王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白通過修道,悟到了宇宙中的理,在這首詩闡述出來,並指出了古代一些傳說的錯誤之處......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 浮雲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泰山自古以來是很有靈氣的山脈,李白在泰山上遇到仙童,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 五言律詩四十個字,要寫情寫景,要有內涵,能給人啟發的哲理,太難了;但詩仙卻做到了..
  • 重陽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樁賞心樂事。然而在唐朝大歷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屬重慶奉節),一位霜鬢華髮的病弱文人獨上高台,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風獵獵、猿聲悠悠,眼前落葉蕭蕭、江水滾滾。
  •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元稹悼亡韋氏詩,通首說得哀慘,所謂貧賤夫妻也。「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言其婦德;「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貧。俸錢十萬,僅為營奠營齋,真可哭殺。
  • 《人日》一詩,通過寫景,表達了冬去春來,萬物生機勃發的景象。面對雪霽後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舉辦各種活動來慶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樣興高采烈,而是用「閒吟曠士懷」來抒發自己的襟懷。
  • 皮日休的這首《館娃宮懷古》,前三聯都是描寫館娃宮遺蹟的荒涼景象,尾聯則是表達了對吳王夫差因女色而滅國感到不值。同時,皮日休對越王勾踐利用美色打敗吳國的事情也頗有微詞,他在《館娃宮懷古五絕(其一)》詩中寫道:「越王大有堪羞處,祇把西施賺得吳。」
  • 人說紅塵世間原本就是一個大的名利場,待久了能有幾人不會被誘惑沉淪。守住純淨的初心,感受自然之法的圓容殊勝,自在逍遙、洒脫不羈又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胡令能正是借小兒垂釣的童真視角,為我們展現了如何看淡名利把持本性,清淨無欲的純美內心畫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