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公司- 线上博彩全攻略

台灣英雄:謝森山彩繪戲院看板40年

font print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1日電)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裡,一幅生動的手繪戲院帆布看板,總能撩撥起人們走進戲院的慾望。隨著科技進步,這門手藝逐漸失傳,但是63歲的謝森山至今堅守崗位,仍用畫筆留下明星影像,吸引觀影人潮,也見證台灣近代影史與戲院興衰。

在中壢市的中源戲院抬頭仰望,不論「梅蘭芳」或「澳大利亞」,不論電影產地在香港或好萊塢,所有電影看板都是手工彩繪,特別引人注目。

「沒有看板,戲院就不像戲院了」,這是戲院老闆的一點自傲與堅持。首輪戲院的帆布看板是電影公司大量印製提供,可壓低成本,但是到了二輪戲院就只能用電影海報;幸好有了戲院老闆的堅持,才為這門技藝留下了舞台。

謝森山拿出1964年、他18歲時拍攝的黑白照片,回憶他初學手繪看板的年代。他說,年輕時從台北學手藝回來,那時還很少有廣告社,中壢的7家戲院電影看板多數是他繪製,那是國片的全盛時期。後來戲院漸漸沒落、減少,也改用電腦噴畫帆布看板,畫電影看板的需求就少了,「近10年幾乎都沒有人畫了」。

國片全盛時期,謝森山的競爭來自同業;國片沒落後,謝森山的競爭對手是遺忘與失傳。

謝森山也曾收過學徒,但戲院沒落後,學徒都改行了。他說,10個學徒中約只有2個能學成,畢竟畫畫不像木工,木板切多長、多少角度都有固定數字,繪畫卻沒有固定模式,「今天林青霞、明天成龍」,畫得要像、要看得出來是明星,也不容易。

繪製看板已超過40年的謝森山不是沒想過休息,幾年前原本就要退休,自家廣告社的招牌都拿了下來,但他最快1天可畫3、4幅7乘12平方台尺帆布的手藝,戲院老闆極為欣賞,也讓謝森山堅持至今。

謝森山說,他比較喜歡畫戰爭片,色彩豐富、場面熱鬧,也偏好畫鼻子大、皺紋多的西方人,畫起來較立體;東方影星的五官較不凸出,且大家都很熟悉他們的臉孔,一點點不像就不行,而古裝頭飾、髮型、服裝更考驗畫家的功力。

相較電影海報的整齊劃一,謝森山的手繪電影看板反倒更貼近電影的藝術本質。

拿著畫筆受訪的謝森山表示,雖是照著電影海報繪圖,不過,有時受限帆布尺寸或其他因素,他也會調整構圖。以「赤壁:決戰天下」一片為例,海報上有5個主角,謝森山為遷就帆布尺寸,就只畫了梁朝偉、金城武和林志玲。

他說,電腦噴畫看板雖然百分之百像,還是有很多人喜歡手繪看板的感覺,放在一起比較,色彩、亮度、立體感,都是手繪看板佔上風。

謝森山的努力與堅持,也曾留下許多有趣回憶。

有一次,他畫了李安執導的「斷背山」,帆布掛上後,一名加拿大人經過戲院被看板吸引,就詢問戲院,電影下檔後能否讓他將看板帶回加拿大,後來確也如願以償。「當時心裡覺得有人欣賞也不錯」,謝森山說。

去年「海角七號」颳起國片旋風,在謝森山的彩色世界裡,也能感受到這股風潮。他說,他接到的看板訂單,8成是洋片,去年開始才有比較多的國片。

在台灣的各個角落,總有一群「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人,他們默默盡自己的一分心力,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謝森山,一個愛畫畫的畫家,一個愛畫電影看板的畫家,讓電影藝術,增添了令人難忘的色彩。980501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茶在19世紀清末到日治時代風靡歐美。當時歐美人士對於香氣迷人的「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存在無限好奇與想像,一箱箱繪製精美的烏龍茶,從東方國度遠渡而來,價格高昂且搶手。
  • 伴隨著飄揚的五彩布條、七彩霞光,有著絕世神功的俠客在操偶師的掌中翻騰跳躍,源自台灣的「金光戲」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戲的一大種類。同一時期,美國知名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豬小姐(Miss Piggy)與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師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以來,成為美國電視、電影行業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台灣布袋戲來到美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報記者專訪現任台北偶戲館館長的蔡易衛,分享他兩年前訪美交流的經歷。
  • 2023年中秋節前後,Gene身穿一襲黑色旗袍,現身在倫敦的公益慈善演唱會中,用英文唱出鄧麗君原唱、蘇軾作詞的〈水調歌頭〉,也就是華人耳熟能詳的《但願人長久》。(Gene提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Gene身穿一襲旗袍,在倫敦一場演唱會中用自己翻譯的英文唱出鄧麗君名曲《但願人長久》,引領西方人領略千年前蘇軾《水調歌頭》中美麗的月色、對天人究竟的思考、摯愛家人的繫念,以及一個凡人對生命永恆美好的期盼。
  • 2021年香港攝影師高仲明移民台灣。(宋祥龍/大紀元)
    惡法如影隨形、無所不在,「這就很像一把無形的刀架在你的身上。我覺得這是最恐怖,比直接不讓你說,更恐怖。」早年到中國採訪,他看透了暴政下受荼毒人們的血淚悲歌。他預見中共黑手下的香港將「慢慢脆弱、慢慢腐化」。於是他與妻子選擇移民與香港生活狀態接近的台灣。
  • 想想看古代,確實沒有便利商店,也確實沒有線上購物,不太可能有物流的概念,或是快遞等現代的名詞出現。不過,如果你閱讀過古書,孟子說過:「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孟子何許人也?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距今至少有兩千多年。看看《貨郎圖》,想想這句話,誰說古代沒有物流的概念呢?再看看這些貨郎,他是不是肩負著物流的概念?然後實踐了孟子的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概念呢?
  • 僑居法國的台灣人對台、法兩地的生活有什麽樣的體會?在全球經濟與政治局勢緊張的境況下,他們對未來又有什麽樣的打算?爲此,筆者采訪了三位生活在法國的台灣年輕人,他們分享了在異鄉生活、求學和工作的經歷。他們置身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不斷吸收法國文化與精神價值的同時,始終保留著對台灣的熱愛。其中一位受訪者說:「法國和台灣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樣。」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因民族思想與傳統習慣的不同,而有著其差異。
  •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很多國家將這個紀念日定為法定假期,以慶祝女性在經濟、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女性在這個世界上占了一半的組成,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一樣可以有所成就,為國家社會奉獻一己之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