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也有情緒(8-1) 需要一個新的科學架構
【大紀元4月14日訊】我在本業的工作許可之下跑遍全美國,為科學界同儕說明並展示能夠證明「生物通訊」現象的有力觀察報告,其中包括一些相當知名的科學團體。我也在一九六八年發表〈植物具有「原始感知」的證據〉這份報告之後,經常為科學團體及社會大眾演講,足跡遍及十八個國家。
你無法說服反對者接受一項新的科學真理,讓他們看到科學的未來;你只能等待反對者全數凋零,而下一代已在成長中耳濡目染,熟悉了這項真理。
── 麥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
需要一個新的科學架構
顯然,這樣的方法並未激發夠多的人嚴肅看待此議題,也未改變實驗室的作業常規。除非利用一些不同的作法來觸發科學思考的革命,否則,這樣的傳遞方式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不會奏效(註1)。從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們對科學界的嚴厲批評看來,科學界對我的冷漠對待絕非特殊案例。
我不斷試著表達的概念是:當你進行與意識有關的實驗時,你可能也同時傳遞了自己的意念而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對傳統的計畫性研究而言,其實驗設計並不容許突發事件的存在。但我卻發現,要取得「原始感知」以及「生物通訊」存在的有力證據,突發性是一個必要的元素。
雖然許多人宣稱已經成功重複了我的實驗,但他們極可能只是重複了我能夠觀察「生物通訊」現象的能力而已。這無所謂,畢竟是朝對的方向跨出了一大步。問題是,它們並不符合規則中對於實驗重複性的要求,無法累積可被接受的經驗數據。目前科學方法所訂定的規則著實限制了人們對「原始感知」和「生物通訊」現象的徹底了解。
回顧
我們在第四章的後段回顧了科學家和社會大眾最初對「原始感知」和「生物通訊」研究的反應,提到的例子大多與我的植物研究有關。這些早期的研究引導我們發現其他生物細胞的通訊能力,包括雞蛋、細菌以至於動物和人類的細胞樣本。第四章所描寫的最後一段時期到目前二零零二為止的十六年間,一連串事件的發生反映出科學團體對我們的態度。現在應該是補充說明的時候了。
註1:湯瑪士‧庫恩(Thomas S. 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芝加哥: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一九六二年)。
(轉載自博大出版社《植物,也有情緒》一書)(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