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仁者之心 無所不周

三 新
font print 人氣: 149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訓曰:仁者以萬物為一體,惻隱之心,觸處發現1。故極其量2,則民胞物與3,無所不周。而語其心,則慈祥愷涕4,隨感而應。凡有利於人者,則為之;凡有不利於人者,則去之。事無大小,心自無窮,盡我心力,隨分各得也。

【註解】
1觸處:隨處,處處。
2極:窮盡。量:限度。
3民胞物與: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意為泛愛一切人與物。
4愷涕:和樂平易。

【語譯】
庭訓道:「仁者」把萬物看作一體,惻隱同情之心,隨處可流露出來。所以考察他的器量,他把百姓當作手足,把萬物視為同類,仁愛之心遍及天下萬物。說到他的內心,他的內心慈祥和樂,這種慈祥和樂,永葆常在。凡是有利於他人的事情,「仁者」就去做;凡是不利於他人的事情,「仁者」就不做。事情不論大小,仁愛之心都是綿綿無盡的,只管盡施仁愛之心力,萬物依照它們的緣分得到它們應該得到的仁德之輝。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康熙重視子孫的教育,在中國歷代帝王裏是非常特殊的。他教育的方式很多,言傳身教,讓他的子孫跟他行圍打獵,跟他巡視,甚至作戰的時候,也帶著他們,就是在實踐當中來進行培養教育。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學校教育。
  • 庭訓道:古代的聖人,他們說的話就是「經」,他們所行之事就是「史」。所以,只要打開經史書卷,就會有益於修身。你們平日所誦讀的以及教導子弟的,只應該以經史為主。至於吟詩作賦,雖說是文人的事情,但你們在熟讀經史的過程中,自然也能慢慢學會。孩童接受教育期間,斷乎不能讓他們讀淺薄的「小說」。
  • 庭 訓道:我朝大軍平定四川那會兒,在保寧打敗了王平藩這個逆賊,俘獲苗族人三千多,我們把他們都釋放了,讓他們各自回家去。等到我朝軍隊進軍雲南中部時,逆賊吳世璠走投無路,便鼓動苗族人出兵相助來抗拒我朝大軍。苗族人不肯照辦,他們說:
  • 鄭板橋在五十二歲時有了一個兒子,叫鄭麟。老來得子,他自然十分喜歡,對孩子的教育他也非常重視,不但注重文化素養,更重視人品道德。
  • 君子三戒,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原話是:「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年少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色慾;等到壯年時,此時血氣方剛,要戒與人爭鬥;到步入老邁,血氣已經衰弱,這時要戒貪慾。
  • 諸葛亮非等閑之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樣樣精通,他爲何以「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教育幼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