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任愛琳編譯報導)學者過去認為十六歲以上才是學習哲學的適當年紀。皮亞傑也說過,在語言發展完備前兒童是無法思考的,所以11歲以下的小孩不可能具有思考能力。然而,對於哲學工作坊(The Philosophy Shop)主導者彼得.沃利(Peter Worley)而言,這樣的理論是不正確的,因為在他每週帶領5至11歲的小孩們進行哲學討論的過程中,孩童們的回答往往令人驚訝。在哲學課程中,沒有對錯的階級之分,只要給予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及空間去回答,無限潛能將被激發。
自從1970年代馬休.利普曼(Matthew Lipman)出版一系列給小孩閱讀的哲學書後,兒童哲學運動(the Philosophy for Children,P4C)便開始實施於英國許多小學裡。而成立於2002年的哲學工作坊目標就是幫助許多南威斯學校將哲學融入課程中。
專家說,哲學事實上是理性探討存在、道德與知識的學問,而並非只學習蘇格拉底、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所探究的艱澀議題。哲學課堂裡,孩子們可以表達及討論自己的想法,他們變得更有自信,而這樣的自信讓他們在各方面都有所進步。許多老師發現,孩子們的讀寫能力透過哲學推理及論證而增強,同時他們也學會聆聽、批判性思考以及用成熟的方式回應他人想法。接受哲學課程的孩子們在辨證中對知識的學習更有興趣,他們不但學業成績有所進步,行為也較隨之改善變得更成熟。
小孩子們通常對世界充滿許許多多的疑問,他們常會詢問關於世界、人生、宇宙及道德等重要議題,透過哲學過程小朋友的好奇得到滿足,而父母親也能將孩子們提出難以回答的兩難問題交給專家來處理。
對於想將哲學融入課程躍躍欲試的老師們必須接受訓練,學習利用引導式的教學法來積極介入學生的討論中並指導學生哪些是好的論證及疑問。哲學討論並非只是隨意的小組討論,老師必須持續要求在孩子思考的過程中詢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想並且要他們證明自己的回答。利用故事、圖片或影片來探討事情的因果關係是哲學課常使用到的教學法。透過辯證,學生不再只是知道事情的表面資訊,而是真正思考過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
丹迪大學最近對克拉克曼南郡中學生所做的研究發現,曾在小學時期接受過哲學課程的學生們智商提高了6.5,而且無論在認知能力、辯證技巧及情緒社交技巧都比沒有接受哲學課程的學生們好。現有的教育及考試制度重視不用思考的正確答案勝過於透過思考的推理答案,所以當孩子們在十六歲時才開始學哲學時往往已經被許多固有知識僵化了思考。研究人員認為若能將哲學教育提早到小學,這些早期的教育對年輕人行為將有深遠影響,學生們學會詢問及用不同角度思考,他們的自尊和信心也提高了,這對孩童們無疑是未來長期最好的投資。
另外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的報告也表示,學業成績表現較差及行為有偏差的學生在過去往往被認為在學習抽象觀念有困難,因此要他們參與哲學課程可能有問題。但其實只要老師給予適當的協助,這些對於存在問題特別敏感且對「挑戰權威」特別感興趣的學生們可以在哲學課中表達他們的想法,這讓他們在情緒及行為之間取得平衡進而減少攻擊性行為。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