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3)

第一招:你希望你的孩子扮演什麼角色(下)
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ads-->

中國古訓:功揚於庭,過規於室。功揚於庭的目的是在給人位尊,過規於室在隱藏缺點,使有改過向善之機會。從角色理論的觀點來看,功揚於庭等於給人戴高帽子,賦於「好的角色」使繼續向善,不致為惡。過規於室則是避免歸附不良角色,而使之自甘墮落。這就是「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會對人產生事前規範的效果。

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理論,叫做「自我應驗的預言」或者稱之比馬龍效應。其主旨都在說明當一個人被「認定」或「歸附」一個角色後,他個人很可能實踐了所被歸附的角色。

底下列舉若干事例,佐證角色歸附的影響力:

*例一:「倒閉的銀行」的角色

有對夫婦於周末上街閒逛,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家銀行門口,太太向銀行一瞥,驚見行內擠滿人,太太好事地問到道:「今天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提款?」,此時,其丈夫完全不知所以然,乃隨便敷衍其太太說:「大概是這家銀行快倒閉了。」說時遲、那時快,湊巧有位陌生人擦身而過,此陌生人未清楚聽見「大概是」三個字,只是耳聞「這家銀行快倒閉了。」

這種馬路消息,對聽聞者具有莫大的衝擊。因此,該陌生人心裡想:「我半生積蓄都存在這家銀行,若是它真的倒閉了,儲蓄豈不泡湯了。」於是趕快跑回家,拿印章、存款簿,到這家銀行提款。同時,他又好心的通知親朋好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提款,結果這家銀行終於倒閉了。

解析:

這家銀行因一時謠傳,被歸附了「將要倒閉銀行的角色」,於是大家以「將要倒閉的銀行」之態度對付它,最後這家銀行終於「演出」倒閉銀行的角色。

*例二:神經病的阿輝

阿輝有個神經病的母親,父親是記者,平常忙於跑新聞,母親又無法管教子女。所以阿輝從小便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做事隨隨便便,經常遲到學校,上課胡言亂語,隨便離座,有時甚至離校外遊。在校期間,由於不守校規,幾乎天天被「修理」,仍不收任何效果。

阿輝的乖張行為,引起筆者的注意,經家庭訪問的結果,得知阿輝的媽媽是神經病患者。由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推論下,阿輝因此被冠上神經病的孩子這個「雅號」,阿輝乃努力演出神經病這個角色。

筆者治療阿輝的「神經病」行為的方法是選阿輝當班長,然後告知「班長」的角色行為是什麼,並請全校教師共同期許阿輝努力演好「班長」的角色。由於班長的角色行為與神經病的行為不相兩立,因此阿輝終走出神經病的惡夢。

*例三:啟智班之標記作用

我們台灣推展啟智教育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啟智班教育成果不彰一直為人所垢病。推究其原因乃是,用啟智學校和啟智班來安置智障學童,這兩種方式無法避免「智障」的標記。啟智教師事先對智障學童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費心教學於事無補,因此在教學上敷衍了事,在態上不求長進,而對研究各種教學的又敷衍塞責,啟智教育的成效不彰,便是啟智班標記效應。

*例四:普通班中的垃圾堆

國小階段,班級的組成是採常態編班,因此在一個班級中總難免有少數成績不好的學生,這些學生其成績不好,有些可能是智能不足,也有些是文化不利因素造成,或因不良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學習環境導致學習成就低劣。但是有些老師卻將他們冠上「垃圾堆」的角色。

其實經長年從事特殊教育之工作經驗知道:再成就低劣的學生,若經診療教學後,這些低成就的學生仍然可有作為,縱使是智能不足者若,教養有道,仍可過獨立或部分獨立生活。可惜未經診療及教學,便先予以判刑定讞(歸附不良角色),實有失師道。@*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每個父母的共同想法與期望。所以每個父母知道他們懷孕後,就開始注意營養的吸取,避免感冒、吃藥,希望寶寶出生後健壯聰明。可是有些兒童年齡逐漸镸大後,開始出現不聽話、抗爭,甚至各種偏差行為,當初的期望完全落空。教養孩子變成苦差事。許多父母被子女的偏差行為氣得暴跳如雷。父母也把孩子打得哭哭啼啼,自己也傷心掉眼淚。
  • 莎士比亞曾在其名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中,闡釋人生如戲,每個男男女女都是演員。事實上,生而為人每天扮演許多角色。歸附角色對一個人是很可怕的。因為當一個人被歸附某種角色開始,他便會努力學習該角色行為,賣力演出,並養成了人格角色,從此一輩子拋棄不掉該角色......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 眾所皆知,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坊間也有出售一些專門供孕婦播放給胎兒聽的胎教音樂。最近墨西哥的一項研究發現,讓胎兒聽古典音樂可以讓他們的心率變得很平穩,可能有助於他們的發育。
  • 孩子總是愛拖延?家長可用4C原則陪伴孩子去累積正向經驗。
  • 在廢棄的童子軍營地撫養在家上學的孩子意味著永遠沒有乾淨的雙手——因為他們要建造小木屋、樹樁日晷,以及在小溪邊釣魚。
  • 英文諺語說:「笑是最好的良藥。」但笑還有其他的好處。最近就有研究表明,它也可能是一種很好的育兒工具,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因此,有時候父母跟子女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也是不錯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