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身段 親子更麻吉(下)

楊俐容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給父母的——愛青少年守則:要管、要放、要欣賞 不黏、不棄、不囉嗦

●要管、要放、要欣賞

大事一定要管。如果大事不管,青少年會覺得,「你根本就拿我沒辦法」或者覺得「你不想要我了」。但管大事之外,父母也要學會「放小事」,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才有成長的空間。

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這需要透過優質溝通和孩子建立共識。建議父母,持續關切孩子的生涯興趣、設定兩性交往尺度,明白掌握幾項重要價值觀如誠實、正直等;至於跟孩子生活相關的細節,如:跟朋友聊什麼,喜歡怎麼穿著,只要不對別人構成困擾或違反社會規範,這些小事就隨他吧。

每一代的青少年都有他們專屬的文化,包括用語、穿著等,也許父母看了不怎麼順眼,聽起來不怎麼順耳,只要不是很嚴重,父母最好不要管。

孩子的世界拓展了,會帶給父母新的衝擊,有些衝擊讓父母不舒服,但也有些衝擊會帶著父母開拓視野。例如他們念書所獲得的許多知識,已經慢慢超越父母過去所學習的。

當青少年聊到課堂上或生活上學到有趣的事物時,父母能否調整心態,從「施者」的角色轉換成「受者」,真心讚歎孩子的成長,是決定親子關係會日漸親密或漸行漸遠的關鍵因素。

父母一句:「你好棒喔!可以告訴我這麼多知識。」甚至在看到孩子能力增長時,主動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有些事爸媽要放給你自己作主。」這種欣賞的態度會帶出孩子的獨立自主及自信自尊。

《親子天下》雜誌針對國中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國中學生最主要的煩惱」高居排行榜前四名的分別是「課業或生活壓力好大」、「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優點」、「不滿意自己的外貌或身材」、「父母對我的要求或期望太高」。結果顯示青少年普遍自信不足,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還需多多加油,學習以鼓勵與欣賞,而非指責與批評的眼光,來看待青春期的孩子。

●不黏、不棄、不囉嗦

青春期孩子對同儕的情感需求愈來愈高,對父母的需求則慢慢降低。即使和父母的感情很好,遇到同儕時,也會想撇開原本和父母牽著的手。不想讓同儕看見,只是因為想獲得同儕的認同,而不是因為不再愛你。

父母如果能體認,適度拉開和父母的距離是青少年獨立的必要條件,也是父母卸下部分的照顧責任,重新享受自我的契機,也就不會有失落感,以致於一直想黏在孩子的身邊。此外,不管有多大的衝突,多麼的受傷,都不要放棄青春期的孩子,這非常重要。

即使還沒有摸索出雙方都覺得安適的親子互動模式,仍然要傳達你對孩子的愛與關懷,例如,你可以告訴孩子,「我也覺得很挫敗,不知道要怎麼辦。可是我還是很希望能夠和你一起解決問題,讓你過得比較快樂。」青春期的孩子還沒真正成熟,內心也還有脆弱之處。他們對自己的判斷,多半來自別人怎麼對待他,如果他感覺自己是被放棄的,那麼他也會放棄自己。

青少年最討厭父母囉嗦,尤其父母所說的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道理,他會覺得「我早就知道了,為什麼還要一說再說」,要做到不囉嗦,就要學習良好有效的溝通方法,必要的時候,可以徵詢專家的意見。

給青少年的——愛父母守則:不批、不鬥、不賭氣、 要信、要說、要負責

兒童階段,父母是掌握親子關係的關鍵人物,青春期的孩子逐漸邁向成熟獨立,面對親子關係,也開始要擔負一些責任。

●不批、不鬥、不賭氣

青少年的認知快速發展,對很多事情自然帶著批判,但青少年要了解,父母是平凡人,也需要人性關懷,別老是帶著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坊間提倡父母和青少年做朋友的主張頗多,卻極少有人提醒青少年,學習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對待父母。青少年必須試著別跟父母賭氣,因為賭氣就會關閉溝通的大門,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青少年也該學習如何和父母好好溝通。

●要信、要說、要負責

要相信多數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雖然他們用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最適合的。相信父母愛的信念會帶給青少年很大的力量,即使遇到衝突挫折,也願意努力突破。

學習對父母說出你最真實的感受與想法,如果覺得當面說不自在,用寫的或其他表達方式也可以。

青少年爭取自主、爭取獨立,相對的就必須要盡責任、能承擔,父母才會把權利給你,這是一體的兩面。你愈負責,就愈能跟父母爭取到獨立自主的權利。

有人說:「青春期是人生最狂飆也是最困難的一段旅程,而做青少年的父母可能是唯一更艱辛的經驗。」青少年追求獨立的過程必然衝擊兒童階段穩定的親子關係,這當中的波瀾起伏總是讓做父母的如履薄冰,但許多研究都指出,這個看似艱辛的課題,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每個青少年的特質雖然不同,但是陪伴他們成長的態度和方向,卻是大同小異的。父母如果能夠放下身段,以接納、尊重與欣賞好好的陪伴青少年,就能夠幫助他順利度過這個人生歷程。

這個階段的父母親看到孩子的世界正在開展,也開始要面對自己成年期的最後階段。青少年也要了解,當自己逐漸長大,就意味著父母即將結束他們在成年期最重要的任務——「養兒育女」,也是父母面對年華老去、特別容易感傷的時刻。只要有這個了解,青少年對待父母就比較能夠和顏悅色。

青春期的親子關係需要雙方共同營造,如果青少年和父母都能夠試著跳脫自己的角色來看待對方,了解彼此的生命歷程,互相關懷與支持,在這一路前行的旅程中儘管崎嶇難免,仍然可以是一段很棒的旅程。

(採訪整理∕蔡珮瑤)轉載自親子天下雙月刊,天下雜誌出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一邊謝謝阿烈,一邊協助他穿鞋離開。大家心裡都忍不住嘀咕,這個阿烈,真的是四個月前那個動不動就發脾氣、要打人的阿烈嗎?
  • 十四歲兒子,一進家門扔了書包,就趕著出門跟同學打籃球,孩子比較愛同學、不像小時候那麼愛我了?孩子都不跟我講心事了,他會不會背著我做出不好的事?我能不能偷翻他的書包?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 眾所皆知,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坊間也有出售一些專門供孕婦播放給胎兒聽的胎教音樂。最近墨西哥的一項研究發現,讓胎兒聽古典音樂可以讓他們的心率變得很平穩,可能有助於他們的發育。
  • 孩子總是愛拖延?家長可用4C原則陪伴孩子去累積正向經驗。
  • 在廢棄的童子軍營地撫養在家上學的孩子意味著永遠沒有乾淨的雙手——因為他們要建造小木屋、樹樁日晷,以及在小溪邊釣魚。
  • 英文諺語說:「笑是最好的良藥。」但笑還有其他的好處。最近就有研究表明,它也可能是一種很好的育兒工具,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因此,有時候父母跟子女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也是不錯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