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2日訊】 質疑官員愚昧無知 或另有隱情
〔自由時報記者劉力仁、曾慧雯/台北報導〕台灣為了發展「氫燃料電池」,當作電動車能源,經濟部今年編列一點二億元,連續四年共五點五億元,進行硼氫化鈉當儲氫技術(Sodium Borohydride;NaBH4 )研究,但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研究所所長黃鎮江質疑,這項研究經美國能源部(US Deparememt of Energy;DOE )研究判定不可行,如果不是官員愚昧無知,不了解國際研究動態,就是另有隱情。
黃鎮江表示,這項研究計畫由美國能源部主導,研究了七年,能源部官網上(http://www.hydrogen.energy.gov/pdfs/42220.pdf )已經在前年11月完成完整報告,結論是:NO-GO。
能源局說未限用硼氫化鈉 被駁
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表示,美國是針對電動車來進行硼氫化鈉儲氫技術的研究,台灣的研究計畫分四年進行,未限定使用硼氫化鈉。此外,我國的研究用途也比美國廣泛,不僅限於車用。氫燃料電池研究案招標預計近期開標,最快下個月得標團隊就會開始進行研究。
黃鎮江表示,能源局招標計畫書中,「儲氫系統與材料技術」一項明確載明:「在化學儲氫方面,提高化學儲氫系統的儲氫量到6.0wt.%,並投入放完氫的化學儲氫廢料(Spent-NaBH4 )再生技術的先期研究,開始發展Spent-NaBH4的高再生率與高能源效率的再生技術以降低化學儲氫材料的成本。」不解能源局為何否認。
學者則分析要投入國家資源研究,必須三思。元智大學燃料電池中心副主任翁芳柏說,硼氫化鈉使用後必須回收,回收需要先電解還原,過程成本太高。高雄應用大學模具系教授艾和昌說,一個十年前研發出來的技術,到現在還沒有大量應用,應該是碰到障礙無法解決。
此研究構想來自於各國研發中的「氫燃料電池」,將電解出來的氫氣壓縮灌入氫罐,攜帶不便,續航力也不佳,因此研究將硼氫化鈉製成固體,丟入水中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氫氣,供應給燃料電池使用,最大好處是攜帶方便。
黃鎮江表示,MILLENNIUM Cell公司2007年的重量儲氫率目標為四點五%,美國能源部請阿貢國家實驗室驗證結果只有三點三%,換算成燃料電池汽車的行駛里程數,以裝滿一百公斤新鮮的硼氫化鈉來看,只能行駛三百公里左右,離美國能源部當初設定的目標值:行駛六百公里換一次燃料,顯然差了一大截,因此美國能源部認為不可行而不再支持。黃鎮江說,該技術部分專利在MILLENNIUM Cell公司手中,未來發展受制於人。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