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廚奧利佛與名模太太的歡笑育兒經(1)

懷孕初期的疑問重重
茱兒‧奧利佛   譯/莊綉雲
【字號】    
   標籤: tags:

我一直還無法完全適應當個孕婦,一想到肚子裡有個米粒般大小的小人兒捲曲在我肚子裡,就令我感到不可思議!

我成天沉迷在那些用來顯示你現在停留在哪個懷孕階段的圖表。我好喜歡想像寶寶長什麼樣子,根據懷孕週數不斷閱讀關於寶寶發育的書刊。我在傑米的好幾個廚房工作檯,當然冰箱也逃不了,釘上預產期圖表(如果你想要找出寶寶可能屬於什麼星座,這是個很棒的方法)、生長發育表及合適的名字(這時候我才懷孕七週),幾乎快把他逼瘋了。

令我沉迷的新事物自然不僅止於此。《風尚雜誌》(Vogue)和《她雜誌 》(Elle)被我暫時放一邊,取而代之的是每個月的寶寶雜誌--這種雜誌真的很棒,我極力推薦選擇一種(只要一種就好了……不要像我過去那樣一個月就買了十種……真的沒有必要),它們會給你許多很好的資訊,當你在挑選嬰兒手推車或嬰兒車、碰到嬰兒餵哺問題、到醫院生產時應該準備什麼用品,這種雜誌的幫助很大;除此之外,還談論許多在這個階段你將面臨到許多話題。

當然囉,從書籍雜誌上吸取這類資訊(我還有三十本以上懷孕與生產方面的書籍,包括《反射療法在分娩時的應用》(Using Reflexology During Birth)、《用呼吸技巧幫助生產》(Breathing Techniques During Labour)等等--參見第311頁,我所列出的最有用的清單),和現實情況多少會有些不同,所以我喜歡聽醫生在電話那頭說話,解除我所有的疑慮。

我不停地打第話到醫院問醫生一些荒謬無聊的問題,可是這些問題在那時候對我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三明治裡可以加蛋黃汁嗎?經過低溫滅菌或未經過低溫滅菌的起士有沒有差別?我可以吃沒經過低溫滅菌的巴馬乾酪嗎?可以喝無咖啡因的咖啡嗎?或者只要是咖啡一滴都不能沾……?啊,老天爺快救救我!每件新事情都困擾著我,真正懷孕後的種種情況都令我我非常擔心,現在又有新的煩惱像我撲過來。

我也會為了嘔吐物的顏色而打電話給醫生討論這件事,問他孕吐是否會傷害到寶寶!回顧這些往事,我了解到那是我必須經歷到的苦頭,可是卻過度擔心會傷害到寶寶。從和其他新手媽媽的聊天中我也知道,我並不是唯一一個成為自我陶醉、神經兮兮、有精神病的生物!

摘自:《迎接小奧利佛》新手父母出版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不少香港人家庭透過BN(O)簽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移居英國,當中家長最為關心的就是教育問題,許多家庭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而選擇移民。移民英國的港爸Gordon Lam,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來到英國讀中學,即將升讀大學,究竟他們需負擔的教育成本有多少,一家人要怎樣應對龐大的教育支出呢?
  • 為何小孩曾經那麼乖巧可愛,長成青少年卻完全變個人?愛唱反調、愛理不理,甚至突然一句話就暴怒!完全不知該怎麼相處?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 良好的親子溝通,可培養小孩願意訴說的習慣。(Shutterstock)
    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供三招教養祕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 誰都不想霸凌事件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少年人遭遇霸凌的實際情況卻十分驚人。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統計,僅2019年,就有超過20%的12至18歲美國學生報告稱在該學年遭受過校園欺凌,包括謠言中傷、取笑、辱罵或侮辱、推搡、絆倒、吐口水或威脅等。
  • 成功教育真的有規律可循嗎?虎媽教育法,是成功寶典,還是個騙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