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如何寫成的(下)
還有一種文體形式也屬於賦的一種,就是「銘」。 銘是中國古代刻於金石或器物上的一種押韻文體,多用於歌頌功德與昭申鑒戒。它其實是屬於駢文體的賦,最著名的是劉禹賜的〈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八庚韻,八庚九青通用];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韻,九青]。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韻,九青]。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韻]。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韻]。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韻]。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韻]。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韻],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曾說:「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論語.季氏》)這一篇精美的銘文主題是對道德的讚頌,也有人認為此文是對作者自己及與作者相同的隱居的有德之士的讚頌。但是卻讓讀者感覺不到作者有任何驕傲自大的口氣。他所用的技巧是借喻,避開那種直接讚頌或直接抨擊(指批評壞人壞事也可用這種技巧)的俗套。例如起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雖然作者並沒有講他自己就是仙,可是我們讀了第一句就對作者肅然起敬;緊接著「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跟首句形成了隔句對仗;還是借喻。這種寫法讓讀者在肅然起敬之後馬上發出驚歎聲,文辭太優美了。如果你直接說:「山不在高,因吾出名」那就落入俗套了。
第三句直接點出文章的主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在這裏是當動詞,它的本義是香氣遠播。因此這句話的大意是「雖然它只是個簡陋的屋子,卻因為我的美德而聲名遠播。」這句話乍看是在誇獎自己;其實他是在讚頌「道德」;也就是說這間陋室不管是作者住還是其他人居住,只要是大德之士,它(陋室)就能聲名遠播。
結句更是巧妙非凡,他引用孔子的話。為什麼巧妙呢?因為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在中國古代,只有德才出眾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漢.班固《白虎通.號》:「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宋.王安石〈君子齋記〉:「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而作者在引用孔子的話時省略了前一句,讓過去那些熟讀四書五經的文人能馬上想起孔子的前一句話「君子居之」;雖沒有直接稱讚陋室中居住之人是君子,可是這種寫法卻比直接稱讚的效果還要好。而且還強調了文章的主題——道德,因為讀者想到了「君子」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君子是德才出眾的人。
通過筆者對〈陋室銘〉的講解,我們也可明白一個道理:要把文章寫好,首先就是要講道德,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古人講「修、齊、治、平」,這個修身是排在第一位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賦這種寫作方式,筆者也只是初窺門徑,因此這篇文章或難免以偏概全;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學者不吝指教。@*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