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Caipiao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5-2)

老子道的方法論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認識了我們所處的這個自然物質世界以後,然後反過來認識我們人類自身,反思自我,使我們認識到知性、理性的侷限性,人不可能戰勝自然規律,什麼努力作為,作威作福,享受榮華富貴,甚至戰天鬥地,不假天日都沒有用,你人這個身體終究是要死的。不僅是人,一切有機物都要生生滅滅。這就是老子說的「覆命」。

你明瞭這個世界的「常」規以後,你對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佔有慾就不會那麼執著了,對在你周圍發生的一切都能「容」了。什麼人生榮辱啊,貧窮富貴啊,功名利祿啊都無所謂了。你內心有了對一切世事的容量,你就很公正無私,你就不會被這個世界的事物所矇蔽,這樣你就可以「地法天」了。因為是「地法天」,不是人法天,故此時我們不能用人的智慧去認識天,你要用智慧去認識天是不可能的,因為天太高,太大了,它「無極」,人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抵達它的彼岸。

只有捨棄一切聰明才智,不要有所作為,要「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道德經》第48章270頁)。這樣,你才能順應自然,與天地萬物容為一體,才能打通天道,作天人感應。固我們說老子講悟道,一開始並不是不要知識,不要用智,而是到了「知常」後,就不要用智了。他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就說明人為道前是有知識的。要為道,就得將這些知識損去,要無所作為,要「致虛極,守靜篤」(老子《道德經》16章266頁)才能悟道。

心不能有雜念,要純一,要無,你一動念就不行了,動了念就有「萬物併作」之象的矛盾出現了,不是你的意識與物相發生矛盾,就是你的意識與意識發生矛盾,在矛盾的作用下,心(叔本華所說的「意志」)就不能安定下來,它總是要有所作為,有所慾望,有所執相,啟動意志的動機無法平息,心怎麼能與宇宙萬物容為一體,感應到天人合一之道呢?

正如莊子在《天地》篇借「為圃者」與子貢所說的:「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200頁)。《周易‧繫辭上傳》亦有云:「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631頁)其說的也是悟道的方法。老子以「為學」與「為道」兩者距別,也將悟道的方法論說了出來。

他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經》第48章270頁),你要「為學」,每日都會有收穫,都會學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每日都會有益處。但「為道」就不同了,每日都要將你的思想意識損掉,日損又損,一直到你沒有一點思想意識為止,你到了無為的境界,到了常無的境界,你就取得天下(通天)了,你思想意識還存有的話,你要想通天是辦不到的。老子指出「為學」與「為道」的兩種不同途徑,就是讓人更明白其道的入門方法。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