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雄:許葉景忍病追夢愛上舞踴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淑華台北5日電)已近八旬之齡的許葉景年過半百時,接觸到日本舞踴,找到了人生的最愛。20 多年來她不但克服頑疾,為自己舞出一片天,還藉此推動國民外交,證明成功並非年輕人的專利。

許葉景現在是中華民國日本舞踴舞蹈研究協會創會理事長。她說,「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比較不會老」。的確,民國21年出生的許葉景,歲月在她臉上並未留下太多的痕跡,日本舞踴讓她越發年輕。

年輕時的許葉景好動,土風舞、交際舞、芭蕾舞樣樣都來,學過很多種舞蹈,直到接觸了日本舞踴後,受過日本教育的她,立刻迷上,「終於找到了人生的最愛」。

許葉景學日本舞踴時已經年過半百,她認為一點都不遲,「日本舞踴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有心,一定能夠跳得好。」

為了學習正統的日本舞踴,20幾年前,她隻身赴日拜師學藝,每個月幾乎在日本待上15天,就這樣經常往返台日之間,成了「空中飛人」。

想起當年遠赴日本拜師學藝,除了辛苦之外,她還曾住在周遭都是墳墓的旅館,被嚇到難以入眠。「如果不是一股腦練舞的勇氣,現在再叫我一個人住在墓仔埔,我是千萬個不敢。」

許葉景全心投入,執著的學習舞踴,不過,命運之神也在這時捉弄她,讓她罹患了俗稱「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膠原病,並出現內分泌失調等症狀。

病發初期,她的症狀還不嚴重,但在16年前她創立中華民國日本舞踴舞蹈研究協會時,病痛已經讓她痛不欲生。為了跳舞,許葉景自行貼藥布、吃止痛藥、消炎藥,咬牙苦撐。

日本舞蹈的柔與美要靠纖細的手指來傳達,類風濕性關節炎卻會引起手腳關節腫脹,讓手指變形,難以舞出肢體之美。為了防範手指變形,許葉景土法煉鋼,不斷用自己的手去搓揉關節處消腫,為了追夢,強忍椎心之痛。

內分泌失調,乾眼症、口腔無口水等症狀又接踵而來,讓她每隔幾分鐘就必須點上人工淚液,不斷喝水,保持口腔的濕潤。但無論如何,「這條路,我要再繼續跳下去,直到我跳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許葉景說,日本舞踴一如插花,各有不同流派。她學過好幾個流派,包括阪東流、花柳流、若泉流、德本流等。因為舞踴流派各立門戶,鮮少交流,跨越流派學習的許葉景,一度遭到各流派拒絕。她向日本老師解釋,「我是外國人,想在台灣推廣日本舞踴,所以想要多學一些不同的舞踴」。老師們也能接受她的說法。

學成歸國後,許葉景成立了「中華民國日本舞踴舞蹈研究協會」,在台灣推廣日本舞踴,如今已經邁入第16個年頭。

這些年來,她教出數千名優秀學生,不少學生已自立門戶,開枝散葉。許葉景的創作,是將舞踴與音樂的歌詞意境相結合,每次都會從日本歌曲尋找創作靈感,嚴格考究劇組演出的時代背景,從頭套、白粧到和服,要求呈現歷史真貌;公演時不惜重金禮聘日本專家,前來為舞者梳頭套、化白粧、穿和服,注意細節,事事要求臻於完美。

今年2月28日在新舞台的慈善公演,許葉景即大膽創作出類似大型的舞台劇表演,自創30人共同演出的「大奧」劇碼,華麗的和服、細膩的演出,呈現出德川幕府時代後宮的勾心鬥角,表演深獲好評。

9月1日,許葉景獲得日本創作舞踴振興會邀請,率領10位優秀門生前往日本國立劇場演出4首曲目,將新創作的「大奧」舞藝首度搬上日本舞台。過去,她曾多次獲邀前往日本,往往表演結束之後,台下的觀眾還難以相信剛在舞台上演出的舞者竟是台灣人。

許葉景說,不但前總統李登輝曾欣賞表演,今年慈善公演後,總統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也曾致發賀電,肯定她促進台日文化交流的努力。

50歲後才開始踏入舞踴領域的許葉景,靠著毅力和堅持,舞出一片天,推動台日國民外交,證明成功並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只要有心,就能達到目標。981205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鞋店老闆張文傑曾經凡事向「錢」看,不知不覺憂鬱症上門。後來靠岳父母和教會的關懷走出憂鬱,並悟出家庭、事業和教會各80分的「38主義」。即使鞋店面臨16年來首次虧損,他仍堅持不裁員,只是自己和妻子減薪。
  •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31日電)人稱「阿山哥」的攝影師徐廉鈞以一種近似傳教士的精神拍攝婚紗照,他曾推動要求新人接受婚姻輔導課程換取婚紗照退費1萬元的方案,盼新人都能用心經營家庭,增添社會祥和。
  • (中央社記者林瑞益台北1日電)從球員到教練,甚至負責招商,明道大學籃球隊教練賈凡身兼數職。他說,「與其怕接受壓力與挑戰,不如勇敢面對,那麼先被淘汰的就不會是我。」
  • 家境艱困,長期接受扶助的高雄縣杉林鄉陳慶新3姊弟,擔任縣家庭扶助中心及縣府旗山社會福利館志工,即使年紀輕輕,自身又遭到父母相繼過世的打擊,3姊弟的服務熱忱不減。
  •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14日電)挨家挨戶,1天逾10小時的清潔打掃工作,顏春珠的手肘和膝關節貼滿藥布,但她從不怨天尤人,只樂觀看待未來,現在孩子上大學、研究所,自己也擁有房子,生活讓她有了幸福感。
  • 何元富從收集火車票進而愛上鐵道文物,10年前他自製自售鐵道風情撲克牌,到全台300多個火車站擺攤兜售。現在他不但打造懷舊主題的「台鐵本舖」,還資助大學鐵道社團經費。
  • (中央社記者陳朝福高雄21日電)在高雄、屏東地區,巡迴擺攤販售山地農特產的原住民莊健星是一位都市遊牧民。他說自己書讀不多,苦倒吃了不少,但很高興能夠賣些小山產,溫飽養家,當個平安高興的小人物。
  •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22日電)曾經盛行台灣民間的北管戲曲,隨著老藝人的逐漸凋零,加上新血招募不易,這門傳統表演藝術已日漸式微。宜蘭縣漢陽北管劇團團長莊進才為了不讓它失傳,近10年來努力傳承重擔,發願要把畢生才藝傳下去。
  • (中央社記者陳俊諺台北28日電)正在攻讀碩士的張雅期,克服了癌症的折磨,更熱切的擁抱生命,挑戰非洲第一高峰,並與同學熱心募款,改善坦尚尼亞學童的衛生環境,近期則把愛留在台灣,幫助弱勢小孩圓夢。
  • 手邊沒網路,又急需查電話號碼時,拿起電話撥104查號台,已是人們理所當然的標準動作,而全天待命的查號人員,也幾乎不會令人失望。從事這一行已有20年的韋琳玲,深以查號台高品質的服務為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