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拾慧:陸游之〈詠梅〉

紫菡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我國傳統哲理,導源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性稟賦於天;人心效法天心,所以人心所向,天意可知。也因此認為亙古的宇宙運轉中,恆常的自然定律裡,孕育出一股浩然的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在無聲無形中,在久遠的文化演繹裡,造就了不少不朽的靈魂和可歌可泣的事蹟。也是這股正氣,建立了家國的秩序,維繫了社會的倫理,鞏固了道義的根基。在由上而下貫穿下來的同時,也在人世間展現了情致紛披的多重像貌……

如此一脈相承的結果,古時的文臣武將,講究寧死不屈、忠君不二;仁人志士,講究臨難不苟、視死如歸。流傳散布於民間百姓,那就是高道德操守、為人的基本準則,更是一種人生態度。那文人更講求涵養、志節、風骨。文如其人——外在的表現就是內涵的凸顯。以南宋的陸游為例,他始終堅持抗金主張,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和打擊,加上朝廷的貪圖安逸與積弱不振,使他的雄心壯志無法達成,因此他的詩詞裡,同樣貫穿著他的愛國情操與謀國之忠和不願同流合污的孤高志節:

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不是官府內的梅,也非名園中的花,而是一株生長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應有的護理,也無人來欣賞,隨著四季代謝,它在郊野的驛站外面,緊臨著破敗不堪的斷橋,自個兒默默的開了,又默默的凋落了。日落黃昏,暮色朦朧,它孑然一身,四顧茫然,無人過問,它是無主的梅啊!偏偏在這時又刮起了風、下起了雨,它獨自承受著這淒涼悲愁的景況,仍無悔的在冷峻的困境裡綻放如昔。

春天,百花怒放,爭奇鬥艷,而梅花凌寒先發,只是一腔迎春、報春的赤誠,根本無意獨占春光與它們爭寵,去博得人們的青睞!「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們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們去嫉妒吧!不堪風驟雨狂的摧殘,梅花凋落了,被踐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塵灰了,可它那別有韻味兒的香氣,卻依然如故,一絲一毫也沒減損、也沒改變啊!

我覺得這「香」,可以理解是一種擇善的固執;一項堅持的操守;一身高潔的風骨;一點護持的理念。或者一股昂揚的正氣;一腔不滅的勇氣;一顆高貴的靈魂;一種愛國的忠貞。抑或一道腦中閃現的靈光;一項義無反顧的捍衛和一種心底深切的認知……等等精神層面的內在表徵。

不管外在因素如何具有威脅性與迫害性,那一點內在的靈明——「香」,絕不受到干擾,絕不減低一絲光芒,也或許更加熾烈與旺盛,越挫越勇,反而激起更強烈的護衛與保有意識。因為那代表著:人間的正義公理、精神素養、道德良心;每個人先天的善念、良知和光明磊落的胸襟;聖哲的傲骨、勁節與問心無愧的充盈。以及充塞於天地,直沖斗牛之間的那股浩然正氣!在任何惡劣的環境下,不減其光彩、不損其價值!

雖然,這一切在利益掛帥的今天,沒法兒像古代那樣隨處可以尋得了!雖然,我常感歎,這些人格、風貌只能在懷舊的幻夢中,在發黃的古籍裡去品味往聖先賢濃馥的馨香了!可奇蹟出現了,近十年裡,法輪大法修煉者,在極度的打壓迫害中,在無理的關押取締裡,他們依然不屈不撓、挺直脊樑,為講真相,義無反顧;為救眾生,勇往直前。他們散發的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蓮香」!在每條大街小巷,在每個窮鄉僻壤,悄悄飄送,默默散布。這股清香,將蕩盡污濁,將滌除邪惡,把艱困的處境:風雨侵凌、凋殘零落、成泥作塵的慘況、衰颯與悲苦,一股腦兒的,用他們那無處不在、發自全身心的香氣,席捲、覆蓋而消弭於無形!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杜甫此詩中的「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裡,我們可以體會到,只要把那個「競」的心放下,那心湖即平靜無波、漣漪不起,沒什麼可招惹來的…
  • 生命是個謎,它的答案就端賴我們自己面對的態度是如何的了。從許多的文學作品當中,我們可以找出一些面對死亡的態度,有的足以擊碎死亡本身所具有的威嚇性,例如陶淵明的〈擬輓歌詞〉;而有的卻為了「大我」——愛國情操的難以放下而耿耿於懷,比如陸游的〈示兒〉。
  • 山的常綠林木,亙古如斯,山的傲視群倫,長久屹立,幫你滌盡紅塵俗夢,巧的替你拭去心中沾染的污泥…
  • 曾幾何時,年華老大,人世的污濁將豪氣消磨殆盡,紅塵的險惡使自信點滴全無,如今人生裡面對的時光一如冉冉西沉的夕陽,只留得一天爛漫的晚霞猶做最後的依戀,無可奈何的在餘暉中映照些許留在記憶中的前塵往事。
  • 表面上描寫廬山,但許多人生意義都展現出來,生命由各種不同角度去觀照...
  • 雖然環境不好,可心胸依然明朗、達觀,絲毫不為周遭的改變所左右,以安恬的態度,去咀嚼平實生活的芳香…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 時下正當春天,雖然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花兒尚未綻放,樹木也是萌芽狀態,但鳥兒婉轉的鳴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悅。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風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