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范家瑜、鄭琪芳/台北報導〕昨天舉行的一場兩岸金融研討會中,對兩岸金融MOU簽訂後,雙方銀行未來的展望,外商銀行與國內銀行高階主管皆提醒,開放市場雖會帶來機會,但也一定伴隨風險,若對中國市場的商機與給台灣的優惠條件抱持幻想,是非常危險的。
浙江大學商學院院長李志文更直言,從「台灣業者到中國喝了三年酒,還是處於喝酒的階段」,就知道掌握中國市場的難度相當高;至於中國會給台灣的優惠條件,李志文指出,以現今中國的發展,中國能給台灣業者「國民待遇就不錯了」!
法商東方匯理銀行董事總經理王伯鑫表示,中國的銀行治理與服務較差,才會想引進台灣的智慧、技術與人才,他引用國票金董事長洪三雄的名言,「我們是吃碗粿的,不要和別人爭魚翅」,台灣業者在中國一線的超級戰區已經沒有機會了。
華南銀行總經理王濬智則認為,台灣銀行業面臨需求大幅外移的問題,銀行業務是被動提供跨境金融業務,還沒辦法做跨境授信業務,金融交流也以宣示性的框架合作居多,真正成功案例相當有限。王濬智強調,「超高獲利能力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能期望馬上就擴大市佔率,對中國市場不能過度期待。」
金管會委員劉啟群指出,中國機會看起來非常大,但如何取得商機卻非常困難,雖然中國開放外資銀行,不過從目前發展狀況來看,還是以國營金融機構為主,外資銀行佔比很小,因此未來台資銀行即使進到中國,對中國市場影響恐怕也不大。
另,中華信評昨表示,面對未知的營運風險以及當地強勁的競爭壓力,台灣銀行業跨足中國金融市場,初期將較為審慎。
中華信評指出,台灣銀行業在中國拓展業務,即使是中等速度的成長,也有內在風險,而且台灣的銀行業者可能只會在策略彈性有所提升之下,才會逐步提高在中國的業務比重,這種拓展中國業務的模式,應可限制台灣銀行業最初幾年信用結構受到的衝擊程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