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妙雲膠彩作品 神佛入畫絢爛尊貴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6日訊】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在師大受過完整美術學院訓練,不論是油畫、水墨、水彩、雕塑等皆有所接觸的郭妙雲,六年前接觸到膠彩畫後,就以膠彩的創作為主。這次個展「與膠彩邂逅」對郭妙雲而言,是一種機緣與新奇的體驗。

個展「與膠彩邂逅」就作者的創作歷程來說,繪畫題材多樣,在面對一個不同的題材,卻要用何種的方式來表現,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挑戰。郭妙雲認為藝術無所不在,平日喜歡從周遭的人、事、景、物尋找創作的題材,不管是展現旺盛生命力的綻放花朵、影射人生虛實之陽光照射下的光影變化,亦或是旅遊所見、平日所思皆可入畫,而藝術創作源自於自身的美感經驗、生活經歷及對人生的省思,藝術即生活,生活就是藝術。

郭妙雲在民國97年起,獲邀為台中市藝術家、台中市女性藝術家行列,參與畫展展出。目前為台灣膠彩畫協會、台北市膠彩畫綠水畫會會員。郭妙雲期待經過這次「與膠彩邂逅」,每一位觀賞者,不論是創作者、愛好者或是對膠彩毫無認識者,都能夠有一個美好的視覺饗宴。

郭妙雲也喜愛描繪神佛畫作,作品黏貼金箔入畫,給人尊貴高尚之感,曾經造訪敦煌石窟,背景飛天,則多以絢爛色彩取勝,整體畫作宛若置身石窟一隅。而其中大型作品『禱』即入選大墩美展優選。

五權國中退休後的生活,更可以充份運用在自己喜愛的藝術上,這次展出的400號畫作,即是為了改造居家環境,郭妙雲說,「這每一片拆開來都可以單獨成畫」,畫作充滿藝術家的巧思。


<仙女之舞>(攝影:黃玉燕/ 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謝平平台中報導)國立美術館邀請東海大學教授詹前裕舉行膠彩畫展,主題為「承傳與開創」。這次畫展配合服裝公司的開發成功,特別將於7日下午3時舉行詹前裕作品走秀。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