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愛情無關的玫瑰

文/葉傾城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

一生中第一朵玫瑰,與愛情無關。

那是二月的一天,氣候猶自在春與冬之間徘徊,擁擠不堪的公共汽車裡,我好不容易搶到一個座位,我的身邊,站著一個男孩,抱著一束紅玫瑰。

他把花束高高舉著,在挨挨擠擠的人頭間,力求一線之地。車開後跌跌撞撞,他便一直在搖搖晃晃,有人推他一把,有人瞪他一眼,他就不斷地向人說:「對不起!」

窗外,流過灰濛濛的街景,有冷風一陣一陣,從破了的車窗裡,颳進來。車廂裡,全是臉色冷漠、急著去上班上學的人。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城市,實在不是一朵玫瑰的安身之處,而那束玫瑰偏偏那麼紅。

玫瑰灼灼的顏色,映紅了男孩稚氣的臉,他的神色是焦急的,而當他抬頭看看手中的花束,柔情像流水一般掠過他的臉。他想到了什麼?是那個正在等待的女孩嗎?女孩有沒有玫瑰色的面頰,接過玫瑰的時候,又會有怎樣閃亮的眼睛?她是不是也像年少時的我,用整個青春來等待愛情?

車陡地一停,男孩一個踉蹌,花束撞在鐵欄桿上,每一朵花簌簌急搖,他來不及站穩就慌亂地檢查,發現它們安然無恙,鬆了一口氣。他臉上種種溫柔牽痛的神氣,讓我心中一動,我說:「你把花給我,我幫你拿吧!」

他吃了一驚,轉頭來看我,猶豫了一下,終於把花束交給我。

我雙手環抱著玫瑰,盡量小心翼翼。男孩身體可以站直了,卻還是緊張,用背抵擋著整個車廂的壓力,目不轉睛地盯著花束,身體微微張開,彷彿隨時準備撲上來護侍。我向他笑笑,示意讓他放鬆,他臉一紅,很靦腆的樣子。

捧著這一束玫瑰,忽然有一種奇異的感覺,好像它們是送給我的。我不由得想起許多往事,輕輕嘆口氣,男孩看我一眼,彷彿全明白。

我們仍是兩個陌生人,沒有前因也沒有後果,只有這一刻的默契,卻彷彿已經足夠了,讓我們自然而然組成一個整體,共同守護著一個完整的初戀故事。

我到了,站起身,把花束和座位一起讓給了他。

他突然說:「等一等。」我轉身,一朵紅玫瑰,輕輕遞到我手中。我不由呆住了,疑惑的說:「給我?」

他的笑容是羞怯而真摯的:「今天是情人節,祝你情人節快樂。」

忽然之間,世界變了,我們不再是陌生人,而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城市,變得非常非常適合這一朵玫瑰。

春天,在這一瞬間落地生根。

一點點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有如種子一般,在心田上播撒,竟會綻放出如此美麗恍如生命的花,誰說這世上沒有點石成金的奇蹟?

與愛情無關的第一朵玫瑰,卻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情人節玫瑰。◇

轉載自明心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假期回加拿大看望父母,在飛機上,鄰座的一名中年女士跟我聊起了她的婚姻:“結婚了十多年,我再也受不了我老公,我決定要離開他!”
  • (shown)人與人之間,都是由緣分所致。如果這麼看,那個遠去的愛人或那段已經飄走的愛情,就是由於緣起緣滅了。緣分盡了的時候,就實在沒有必要苦苦抓住過去不肯忘記。
  • 圖中這件作品,名之為「荒城之月」,整個石片面瀰漫著荒蒼淒清的氣氛…
  • (shown)現實往往沒有理想中那麼完美,太現實的事也往往缺乏浪漫。這並不是說我們無法獲得愛情,而是說我們要換個方式看愛情。
  • 太想得到的東西往往無法企及。十九歲時,有個男孩追我追得很凶。常常是在我回家的路上,他踩著輛破破小小的單車跟在後面。有時路上沒見他,等我到家 放好腳踏車,他不知何時已站在身後,並不上前,看我一眼就離開。剛開始,我還微微心動和他搭搭話。後來煩了,一切好感全無,只是心生厭惡。我不接電話,不 看他的信,為了躲開他,寧願繞遠路。
  • 是不是每一個生命,對春天都有一個約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靜靜地等待。等待中,蓄積著力量,等待中,膨脹著希望,強大著信心?
  • 春風吹拂,大地正變得酥軟,路邊的柳樹,也籠著瑩瑩的鵝黃。河冰化開一道一道冰痕,憋悶一冬天的河水,又歡唱起來了。我知道,人們的覺醒,同樣會給人類的文明,帶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繪出一個嶄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歡心,流淚,在愛與光明中,在苦難與掙扎中,我們創造著繁榮和文明。在深沉與莊嚴的歌聲中,我們明白了輾轉輪迴來到世間的意義。
  • 一個一個房間打掃,牆壁,天棚,各種物件兒,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務必做到乾淨、整潔。兒子很是仔細,就連燈泡都擰下來,一個一個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帶回的邪黨報紙,該燒的燒,該丟垃圾點的丟垃圾點,不能讓它散發毒氣。掃灰,也叫「除塵」,或「出陳」,走出舊的藩籬,除陳迎新,多好的寓意。
  • 看來,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應該改成「上天言實事,下界無欺瞞」才好。沒有欺騙,人們才會真誠相待,才會友善,才會寬懷包容,社會不就平安祥和了嗎。這正是:大法傳世人心歸正,春風吹拂萬物復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