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月黑夜風高登陸激戰 古寧頭戰役畫作重現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4日報導】古寧頭戰役系列專題之3 (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24日電)「歷史不能遺忘,教訓必須記取」。25年前參與金門古寧頭戰史館巨幅戰畫創作的施並錫教授,回想以畫作重現國共爭戰的往事,他指出,戰畫不是為歌頌戰爭,而是提醒和平可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施並錫,是在民國73年應金門防衛司令部的邀請,與其他12位國內知名畫家,以彩筆重現民國38年10月25日爆發的古寧頭役,13幅油畫作品現陳展在古寧頭戰史館內。 參與古寧頭戰畫的畫家,包括台灣師大郭軔、國立藝專劉煜、政工幹校方向、金哲夫、陳慶熇等知名教授,當時37歲的施並錫是最年輕、最後一位加入作畫陣容,負責的是「登陸激戰」圖。

鮮為人知的是,施並錫是畫家中,唯一在創作過程中沒有踏上金門現地,可以說是在「閉門造車」情況下,畫出金門戰史。

然而,栩栩如生的「登陸激戰」圖,卻是被金門縣政府挑選做為古寧頭戰役60週年紀念酒的標籤圖案的僅有戰畫,名畫與美酒相得益彰。

施並錫回憶說,其他畫家是在72年底即受邀作畫,曾由軍方安排到金門現地勘察,他則是在翌年4月1日才加入,可以說是臨危受命,在時間有限、交通不方便情況下,繪畫完成前,還不曾到過金門。

雖然沒有到過金門,但施並錫曾在馬祖北竿服役,深切感受到戰地肅殺氣氛。為求還原史實,除蒐集古寧頭戰役相關資料,瞭解戰爭經過,還曾到台北市西門町購買軍服、及武器、戰車等模型,並且找學生當模特兒,就在畫室中以彩筆打起古寧頭戰役。

喜歡看戰爭片的施並錫,從影片中也獲得不少靈感。他說,戰畫必須注意當時的天候,包括風向、陽光照射角度等對砲火煙硝產生影響,才能使作品更生動、符合史實。

施並錫的戰場是800 號尺寸大畫布,連同框架長約398公分、高約195公分。他說,軍方送來畫布、顏料和6根木頭,當時連繃畫布、釘框都是親自動手,過程就好像生小孩般辛苦。

巧合的是,施並錫的牽手宋素容正大腹便便準備「生產報國」,但他為了趕戰畫,幾乎是以外面租用畫室作家,日以繼夜工作。

施並錫以一個多月功夫完成戰畫,還是第一位交稿的畫家,獨生子也在6月初順利呱呱墜地。施並錫說,戰畫問世、兒子出世,當時都很滿意,覺得有「雙喜臨門」的成就感。

最讓施並錫感到欣慰的是,今年3月間終於能陪同84歲老母梁彩鑾、及妻兒到古寧頭戰史館參觀,老母首度欣賞「登陸激戰」圖,既驚訝又得意愛子能有本事,把幾百個軍人呈現在一幅畫中。

不過,古寧頭戰役「登陸激戰」圖為施並錫絕無僅有的戰畫,兩岸也從砲火相向走向大三通。雖然時空背景不同、社會也變遷,他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戰畫是歷史的見證,更重要的是提醒世人要記取教訓,不要讓戰爭、仇恨再度發生。

古寧頭戰役即將屆滿60年,自稱對軍事外行、政治不內行的施並錫表示,唾棄戰爭、追求和平為人類普世價值,藝術闡述戰史希望是過去式,未來式衷心期盼台海戰爭不要再起,兩岸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和幸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