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西方文明100張面孔:伽利略
1642年,是科學史上重要的一年。這年,伽利略,這位奠定現代自然科學的巨人,終於永遠的闔上了眼。也在同一年,牛頓,這個未來物理學的巨人,剛剛誕生。
伽利略自小就是極細心的觀察者。伽利略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18歲時,爸爸決定讓伽利略進入比薩大學學醫。進入大學後,伽利略因為好奇,常追根究底的挑戰那些權威定理背後的原因,甚至質疑當時被教會封為「聖人」的亞里斯多德,因此被貼上「怪胎」、「壞學生」的標籤。
儘管挑戰權威,但面對真理的伽利略卻是謙卑的,他曾說:「真理就是有這樣的力量,你越想要攻擊他,你的攻擊就越加充實與證明了他。」我們回顧伽利略的一生,也正是不斷謙卑的從自然中學習與觀察的體現。藉著觀察教堂吊燈的擺動,他在不到20歲時,就提出了擺錘原理,設計了醫療上的測脈器,成為後世時鐘的雛形。
他也藉著觀察自然,發現熱漲冷縮原理,發明溫度計;進行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進而發現勻加速定理等;改進望遠鏡,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並證實了地動說。到老年時,伽利略的雙眼,因為觀察太陽黑子,產生了無法復原的損傷。
伽利略發現了地動說的證據,在當時是震動世界的。然而,這個時期的天主教會卻因為地動說會撼動教會的權威,因此威脅要燒死伽利略,最終伽利略只好不再宣揚自己的研究,而被終身軟禁在家中。儘管如此,在家中的伽利略精神仍然旺盛,於是他細密的將年輕時的研究整理成書,取名為《新科學對話》,我們有理由相信,伽利略知道未來人類一定會有更開放的心胸,接受他對自然的觀察、對權威的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