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唐詩

李白詩歌賞析: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作者簡介】

李白(西元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雄奇豪放,飄逸不群,想像豐富,流轉自然,音韻和美,體格多變。

【字句淺釋】

解題: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一次去拜訪山中一位道士,卻沒有見到他,便寫下了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詩。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吠:狗叫(的聲音)。分:區別,分開。靄:雲霧。山中雲霧被綠色反襯,故叫「青靄」。飛泉:從高山上落下的泉水。倚:靠著。

【全詩串講】

淙淙泉聲中隱隱聽到狗叫,濃豔的桃花更增朝露返照。

深林的路上經常見到麋鹿,中午在溪邊鐘聲卻沒聽到。

綠色雲霧中勉強能辨野竹,飛落的流泉掛在碧翠山腰。

道士哪裏去了沒有人知道,愁悶中我再三把松樹倚靠。

【言外之意】

山中寂靜,人跡稀少,那裏的狗都特別靈敏,一聽有人進山,老遠就吠叫起來。叫聲混著泉聲傳來,別有一般風味。山中的桃花帶著晨露,更加濃豔撩人,不禁使人想起桃花源,為道士的山居添加了超塵拔俗的氣氛。野鹿不喜見人,只在深林中活動,作者時常見到,可知已經走到了深山密林中。到了中午,走到一條溪邊,卻沒聽到道觀中應有的鐘聲,暗示道士已經外出,不在觀中。山中雲霧也被染上環境的綠色,和野竹的翠碧溶於一體,很難清楚的分辨。從天而降的飛泉像一匹長長的白帶子,懸掛在綠色覆蓋的山峰之間,相映成趣。可是作者誠心要拜訪的道士卻不知去向,作者在愁悶的心境中無可奈何的反覆背靠著松樹等盼,希望他會突然出現在面前。但是,他始終也沒出現。

從此詩可以看出,李白從青年時代就已經熱衷於訪道求仙,對於修煉人的生活充滿嚮往和崇敬,就連修煉人居住的環境也在他的筆下變得格外優美,並且帶著一種超凡脫俗的仙境氣氛。訪道求仙、甚至親自煉丹修行的實踐在李白一生中從未間斷過。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他最終的歸宿,但他辭世的特殊方式始終是一些人猜測的不解之迷。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