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國賢/專題報導
1991年行政院編定佔地1萬1千多公頃雲林離島工業區,企圖引進工業改變沿海產業結構,改善地層下陷、年年淹水困境,但17年過去了,目前離島工業區僅台塑六輕締造年產值1兆2000多億元,其餘工業區都閒置,而地層下陷危害、年年淹水依舊,這項國土改造計劃幾乎宣告失敗。
因為雲林離島工業區計劃,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台西、麥寮等地區的開發方案,都集中在如何引進合適的工業,促成經濟環境改善,像國光石化科技園區、台塑煉鋼廠,到最近台塑六輕五期計劃等,均可看到企業間的角力,以及與環保團體的對抗,可惜的是未見長遠的國土綜合開發計劃,雲林沿海地區注定成為工業開發的犧牲品。
歷時17年 僅六輕設置
1991年行政院核准「雲林離島工業區開發計劃」,當時縣長廖泉裕提出2010年雲林大建設願景,描繪雲林縣搭乘工業開發之翼,將成為西部最璀璨工業明珠,為縣民創造財富;4年後,台塑六輕進駐,並發展成為年產值1兆2000多億元的石化王國。
然而,隨著經濟環境變化,原計劃開發1萬1千多公頃的雲林離島工業區,在2004年底「新興區」完成250公頃開發後,宣告暫停,隨後「四湖區」取消,「新興區」與內陸的「台西區」閒置迄今。
雖然國光石化科技園區、台塑煉鋼廠都以此工業區做為開發標的,卻仍停留在紙上作業階段,這塊花費100多億元填海造陸區,連同台西內陸1000多千頃的工業區編定地,不但無法進行開發,更成為限制土地利用的緊箍咒。
2010年雲林大建設目標,似乎只是空中樓閣,台西地區更是年年淹水,民眾不禁要問,政府到底有沒有國土規劃方案?雲林海岸線的未來在那裡?
政院官員 提暫緩建議
2008年12月17日,行政院長劉兆玄率經濟部長尹啟銘、工業局長陳昭義等相關部會首長參訪台塑六輕廠,在與台塑高層召開不對外公開的會議後,官員們建議暫緩推動台塑鋼鐵計劃,加上國光科技石化園區不再以雲林離島工業區為單一設廠標的,來解決六輕五期所面臨棘手的水、電及二氧化碳等環境總量管制,這項所謂「內部會議結論」無疑宣告雲林海岸線的未來,除台塑六輕廠外,再度進入休眠期。
2004年中油公司提升國光石化工業園區計劃,預計投資3700億元,興建國內第8套輕油裂解廠,計劃鎖定新興工業區、台西區共1000餘公頃,當時幾乎已成為定局,但台塑卻跟進提出投資額1373億元的「台鋼計劃」,同樣鎖定新興工業區及其鄰海海域填土造陸,兩項計劃先後進入工業局,時任經濟部長的何美玥曾宣示兩項計劃並行,爭取最大經濟效益。
企業角力 成燙手山芋
只是雲林離島工業區空污、用水及土地都有總量管制,兩大投資案土地重疊,又同屬高污染產業,地方反彈聲浪大,加上兩大企業彼此角力抵制至今未解,現在又多出個不在計劃內的六輕五期計劃,使得劉內閣上台後,工業局第1張考卷就成了燙手山芋,遲遲無法交卷。
事實上,台塑六輕五期、國光石化及台塑煉鋼廠已將雲林離島工業區水及空污量消耗怠盡,加上土地問題,工業局希望國光石化轉移至彰化大城,由台塑買下新興區土地,避免其他廠商進駐,再暫緩台塑煉鋼廠推動,才可以解決這三大問題。20008年12月中旬劉揆率相關官員視察,做出如此建議,並不令人意外。
只是國光石化雖與彰化縣政府簽定意向書,卻並未放棄在台西設廠計劃;台塑雖已在越南設煉鋼廠,卻也不放棄台鋼,依目前情勢來看,六輕五期計劃啟動較國光石化、台塑煉鋼廠來的有優勢,一旦成形,雲林離島工業區的台西區、新興區開發勢必再度進入休眠期。
解編工業區 國土重新規劃
「海口,只能是國光石化?或是台塑大煉鋼廠?」,這是所有雲林海口人心中最大的問號。
事實上,沿海居民對於國光石化、台塑煉鋼廠進駐心情是喜惡參半、五味雜陳。
基礎工業 非唯一出路
養殖業者丁金澎說,雲林離島工業區至今未解編,也沒有進一步的開發動作,位於工業區內的土地利用遭限縮,除了養殖業外,再無其他用途,問題是,工業開發造成環境污染,養殖惡化,幾乎無利可圖,部分人不得不接受工業開發的事實。
但是,一座台塑六輕廠並未引進其他企業,10多年來,雲林沿海地區並未因為工業帶來經濟起飛的機會,反而是污染不斷,讓養殖業者擔心再讓石化業、鋼鐵業進駐,環境勢必惡化,他們又無法進入這些企業工作,土地、工作兩頭空,讓他們拒絕這些企業怪獸進入。
事實上,沿海地區最迫切的問題是土地與就業問題,過去17年來的工業開發,對沿海土地利用,以及原住居民就業問題並沒有多大的助益,或許必須開始思考,新興工業區、台西區是否只能提供同樣是高污染、高耗能、低就業率的石化、煉鋼廠產業,沒有別的國土綜合開發計劃。
縣府建設處長施克和說,縣府已編列200多萬元經費,營運中心、倉儲中心、自由貿易港區等投資計劃將於今年進行規劃,希望能提供雲林沿海開發案不同的思考模式,跳脫這10多年來只能以傳統基礎工業進駐的思考窠臼,更符合未來時代經濟競爭力的要求。
工商綜合港 另類思考
施克和說,營運中心、倉儲中心都是無污染、高人力需求的投資案,目前麥寮港已成為兩岸直航港之一,縣府會全力爭取改制為「工商綜合港」,麥寮港10席公共碼頭完成後,這座全台最深、吞吐量已超越台中港的港域,競爭力可觀,台西、麥寮等地區成為世界轉運中心並非是夢,也能解決有迫切需求的就業及土地利用問題。
綜觀這幾年雲林沿海發展,有人認為是企業及企業間角力下的犧牲品,政府又缺乏魄力決策,解編雲林工業區來重新建構雲林沿海的開發方案,整個國土開發停滯,最倒楣的還是雲林沿海居民。
雲林沿海自然環境不佳,又有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國土綜合規劃必須更費心思,觀光產業、營運中心、基礎工業等都要納入考量,且全面規劃,別讓沿海地區持續成為工業開發下的犧牲品。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