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24日電)牛可以耕種、馱運,牛肉、牛乳可吃喝,自古就被人類視為重要的財產。重要到人類之間的爭戰,都少不了牠的角色,從古到今、中外皆然,牛全是「被迫參加」。
話說中華民族印象最深刻,與牛最直接相關的戰役,應該算是「史記」記載,齊國王室宗親田單率領齊人在即墨、莒負隅頑抗,用盡各種方式使侵略的燕國陣前換將、輕敵,最後徵得超過1000隻牛,牛角綁刃、身披五彩,牛尾浸油點火,以「火牛陣」衝殺燕國陣地,收復齊國70多座城池的故事。
田單復國的故事被用來激勵人心,「毋忘在莒」現在還刻在金門太武山上,但民眾記住這個故事,多半是因「火牛陣」故事太吸引人的緣故。
牛尾點火若發生在印度,可是會引起戰爭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就是因為潤滑子彈的動物油脂可能是牛脂,失掉英國殖民下的印度經濟獨攬大權。
故事發生在1857年,東印度公司配發新步槍給9成以上是印度人組成的僱傭兵,新步槍的子彈由動物油脂包覆的彈套保護,使用時須先用嘴咬掉彈套。
印度人多數信仰印度教或回教,印度教不准殺牛、回教不准吃豬,印度籍傭兵認為包覆子彈的油脂是牛脂或豬脂,因此東印度公司兩邊都得罪,最後演變成全印度的反英國運動,雖然最終被鎮壓,印度也變成英國女王直轄地,但反抗英國統治的民族主義種子卻深埋印度人心中。
印度人因牛而戰,19世紀末還有千萬頭的美洲野牛因人類彼此戰爭以及與大自然爭戰而無辜受害。
美洲野牛從美洲大陸的優勢物種淪為瀕臨絕種動物,與美國人拓荒大西部直接相關,除了皮革業需求、打獵取樂造成野牛大量死亡,有一說法指美國政府為贏得與印第安人戰爭的勝利,變相鼓勵屠殺,藉此削弱生活與野牛緊密結合的印第安人戰力。
到了現代,牛肉已是國際糧食貿易的大宗項目,不過,1985年在英國被發現的牛海綿狀腦病變(BSE,俗稱狂牛症),1995年第1例人類感染狂牛症(vCJD,又稱庫甲氏症)病例死亡,引發全人類恐慌,狂牛症疫區與非疫區之間的牛肉大戰從此展開。
最近的案例是南韓政府曾為爭取儘速簽訂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擬同意不設限開放屬疫區的美國牛肉進口,群眾不滿走上街頭,釀成南韓總統李明博的政治危機。
除了狂牛症使牛肉貿易大戰攻防激烈外,人類為食用大量蓄養的牛、羊,因為牛打嗝、放屁會產生甲烷,對大氣造成的影響更甚於二氧化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主席帕喬裡(Rajendra Pachauri)就公開呼籲民眾少吃牛肉,減少需求進而減緩大氣暖化速度。
雖然牛在人類對人類、人類對環境的爭戰史中扮演這麼多角色,但牛都是「被迫參加」,一肚子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