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中西雅樂

【中國傳統箏曲介紹】四段曲

【大紀元9月6日訊】山東箏派主要流傳於荷澤的鄆城及聊城的臨清兩地,是箏藝發祥、流傳較早的地區之一,傳有「山東尚為齊魯地,東有奚琴西有箏」之說。聊城箏技法中的『縱』,經中國民族音樂學者考證,在唐代箏曲中已存見;現民間亦可見明代藏箏及清代箏譜,由此證實山東箏樂歷史悠久(註1)。

樂曲源流

山東箏派的傳統古曲,大都是六十八板的小曲,多為流傳在山東民間的琴書樂曲的曲牌,內容大部分是民間流傳的歌謠唱段,所以,在民間就常常用套曲聯奏的形式來表現各種不同的音樂形象。『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這四首小曲就是作為聯綴演奏的套曲之一,是山東彈箏藝人聚會時必奏的一首曲子。這四曲都可以單獨演奏,但經常演奏的方式是將它們組合起來聯奏;這類套曲最早是宮廷樂師們演奏時所使用的,曾以箏、琵琶、揚琴與奚琴等以合奏形式呈現。過去山東老藝人們在夏忙秋種之後,農閒時節,湊聚在一起,自彈自娛,一彈就是幾天幾夜,彈到興濃處,便自然而然地合奏起來,稱之為「對流水」或「碰八板」。

『琴韻』原為山東琴書中的曲牌;『風擺翠竹』、『夜靜鑾鈴』與『書韻』,最早是由老藝人們從箏的彈奏方法上起名,例如:『夜靜鑾鈴』以『勾搭』、『花指』為全曲的主要技法表現,所以此曲原名為『勾搭』;又如:『書韻』一曲的演奏技法以食指的『小勾』(即『抹』)和大指的『搭』(即『托』)為主,因而此曲又名『小勾搭』。

『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和『書韻』這四首樂曲,均為六十八板,同屬「大板第四」,是速度相仿的快板樂曲,這些樂曲既可單獨演奏,又可四曲聯綴成套曲演奏,並合稱為『四段曲』。此套曲恬靜淡雅、風格濃郁,於山東鄆鄄箏琴之鄉有「箏琴之母」的稱號,為深造箏藝者必修之曲(註2)。



http://www.youmaker.com/

樂曲介紹

『琴韻』的曲名實際上是起著標題的作用,演奏技法上以較緩慢的『按滑』音和級進音程為主的旋律,來模擬古琴音樂典雅中庸的聲韻與風格。全曲右手指法簡明,左手的『軟、硬、按、滑』等技法運用頗多,演奏從容平和,同時『托』、『抹』的五度挾彈奏法,均造成渾厚雅致,韻味自如之效果。曲中又有由於變節奏處理出現的前弱後強,荷澤地方稱之為「粗如牛角,細如牛毛」以及「仙翁式」八度和音技法,均表現了魯箏的特色(註1)。

『風擺翠竹』是一首描繪情景的小品,以右手大、中、食指交替彈撥手法,強調左手『顫、按、滑、吟』的韻味,生動地描繪岀清風徐來,風吹竹動的景象。無論是右手『花、抹、撮、搖』的運用或是左手『上滑音』的演奏,都應注重動中有靜的表現,樂曲演奏時,著重在左手Si音上的控制,與右手在十六分音符節奏上大指『托』與『劈』的清晰透明。

『夜靜鑾鈴』最早是以彈奏技法為名,稱為『勾搭』,而後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加入鮮明的音樂形象。「鑾鈴」是指裝飾天子鑾車的鈴鐺,一般繫於馬勒頭兩旁,聲如鸞鳴。南朝宋‧王融的《永明樂詩》十首之六中有這樣的詩句:「楚望傾澠滌,日館仰鑾鈴。」此曲則是形象的描繪了在靜謐的深夜,突然鑾鈴聲聲,過來一行騾馬隊伍,行於崎嶇道路上的情景。此曲也是魯箏快板樂曲的佳作,其旋律優美,柔和輕巧,更因為所使用的演奏技法,例如:所用『花指』奏法有強、弱、激、緩、大、小、長、短、輕、重、遠、進等十二種之多的『花奏』要求,而且『花奏』時,傳統奏法一向是左手伴同右手大指托弦,但在此曲中卻是配合中指,這在其他流派箏技中,是比較少見的;另外,使用強弱對比的『花奏』手法,顯示了『花指』按弦,表現出緊湊連貫與渾厚新穎的效果,是魯箏的獨到之處,此曲也是整個套曲中難度最大的一首樂曲。

『書韻』是根據山東地方語言發音特點,以大二度與小三度的『按滑音』結合食指的『小勾』(即『抹』)和大指的『搭』(即『托』)的演奏手法,因而此曲又稱為『小勾搭』。樂曲主要模擬古人在朗讀詩書時,其古色古香的讀書聲韻,音調淳厚激昂,唯妙唯肖,音樂形象生動而有趣,在幽靜淡雅之中,充滿了活潑輕快的情緒,具有濃郁獨特的地方色彩。

技法說明

山東箏曲的主體,多屬「八板體」的山東琴曲部分,它們各有獨立的樂曲內容以及獨特的風格韻味。山東的慢板箏曲著重左手的功夫;快板箏曲則多側重於右手的技巧。『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和『書韻』這四首小品,同屬「八板體」中的「大板第四」類,皆為速度相近的快板樂曲。

『琴韻』一曲,是以大、食兩指配合演奏主旋律,結合左手細膩的『吟、揉、綽、注』指法,巧妙地描繪古琴音樂的典雅和平風格,這在山東琴曲中是較少見的。

山東箏曲其大指是以小關節的靈活運用,將連續快速『托劈』的技法構成大指『搖指』,且一般都採先『劈』後『托』,這是為了取其觸弦音色的純淨所形成的習慣用法。在傳統的快板箏曲中,經常運用『搖指』技法來表現清脆明快的音響。在『風擺翠竹』中大量的使用這種技法,呈現出如珠落玉盤之絕妙效果。

活潑的快板箏曲中,在旋律的結構上有一種非常顯著的特點,即上、下四度音程大跳的使用頻繁,『夜靜鑾鈴』中,大跳音程幾乎遍及全曲;這首樂曲主要採用『勾托』與『花指』的技法,左手的『按』、『滑』、『顫』都在中指上,大指只是附帶的,這與傳統奏法中一向是左手跟隨右手大指托弦的演奏方式迥異。此曲的節奏變化,其重拍與切分節拍務求準確。

『滑奏』的技法在山東箏派中使用較多,在『書韻』曲中有較多的『滑奏』表現,且『上滑音』多於『下滑音』,『滑奏』的過程也較快,這與其傳統箏中大部分為活潑歡快的曲調有關。@*

註1:姜寶海著。《箏學散論》。第1版。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5年。

註2:林東河、黃好吟編著。《箏曲彈奏集,第一冊》。修訂第16版。台北:學藝出版社。民國79年。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