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曾鴻儒、劉慶侯、楊金城、王涵平/綜合報導〕薔蜜颱風中,全國共封了三十四座橋樑,至昨晚為止仍有十四座封鎖。然而公路總局負責的省道橋樑封閉廿二座,僅四座水位達封橋標準,部分民眾抱怨交通不便,公總強調記取教訓、授權現場判斷,學者則直言公總「有點驚嚇過度」。
住在西螺的民眾張鴻聰昨天從北斗返家,原本要走西螺大橋,發現西螺大橋封橋,改繞道溪州大橋,沒想到溪州大橋也封橋,改走中山高回到家,至少延誤了半小時。南縣舊北勢洲橋也封閉,大內村民說,由於正在動工的新橋,疑似改變橋下原有的曾文溪河道,造成溪水溢流淹水,使得山上段滿地泥濘,工程人員必須封橋,用小山貓緊急清除淤泥,民眾出入需改道,相當不便。
有了后豐大橋前車之鑑,公路總局此次根據新標準,列管危橋只要達到警戒水位就封橋,但這兩天封閉的廿二座省道橋樑中,僅四座橋樑水位達到封橋標準,四座橋樑包括列管為危橋的橫溪橋、台廿七甲線六龜大橋與厚生橋,以及非危橋的台東大橋,其他「提早」封閉的橋樑,就成為民怨焦點。
公路總局:依現場判斷 預防斷橋
公路總局組長吳進興強調,水位本來就只是判斷依據之一,為了避免斷橋遺憾再度發生,此次授權現場人員,根據現況判斷是否封橋。
南縣工務處副處長陳世仁表示,舊北勢洲橋封橋作業,主要由災害應變中心現場人員觀測水位,如達公路總局的二級警戒水位,而鄉公所認為有封橋必要,通報縣災害應變中心之後,隨即由公所封橋,附近也有替代道路,不會影響當地對外交通。
土木系教授籲徹查危橋 全面健檢
台大土木系教授楊永斌表示,封橋還是要有正常的程序與標準,公總應利用未來三個月徹底檢查列管的四十座危橋,再利用三個月清查其他可能有問題橋樑,然後逐步全面健檢,屆時橋樑是否堪用,「大家心裡都有個底」,就比較能兼顧安全與方便。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