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首 逍遙的尾聲

文/鄭焱琮
【字號】    
   標籤: tags:

在窗外,我縱目遠眺,看是否有一顆流星劃過天際。沒有,真的沒有,那為何九月跳躍的比奔馳的流星還快,它已距離我們的世界很近了。流星有時還會錯落國度,九月總不會的,它準時的來赴時序的隊伍。如果你將呼喚落在八月的尾聲,九月的風早已能在你的瞳孔盤旋了。

朦朧的月夜,我是許願要聽八月那最後的十二聲響的;那鐘響將會引我入懷念的國度,心靈久已沉寂的暮鼓晨鐘也將重新醒來。我要在那十二聲叮嚀響後,開始執寫遠方的信箋,告訴友人重逢已來臨。

不是嗎?重逢的日子已來臨,雖然一段逍遙的組曲已將去,但是另一個繽紛的序幕卻要展開。山中的孩子會說他在山中長大的另一神祕故事,海邊的孩子會說海的綺麗,而許多失去訊息的孩子或許要說流浪的故事,描抹著古銅色的皮膚誇耀他們征服了一段人生的旅程。那時我就要在當中東奔西跑的聆聽遠方的際遇,而最後他們將問及我,我會說愛夢的孩子迷失在歸去的夢裡。

呵!默默中我的思維流瀉了幾千里,那些都是記憶的晨昏了,已是逍遙聲中最後的一首離別。我的記憶之流也開始潺潺的載浮著往日,依稀望見一個生命的掌舵者向我請示未來要駛向何方,我很穩重的回答說:「讓未來更富有遙遠的生命吧!將網拋下,也讓一些存在的希望帶給我們新生。」

(轉載自《那鄉愁》)◇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尋尋覓覓,老是挑選在深深的夜裡,執寫自己的喜怒哀樂。深深的夜裡確實是美的,美得足以讓我安心的掌握時光。
  •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深植在我內心是那麼令自己感動,可是一說出來卻總覺得沒有什麼。如果在真、善、美的宇宙中,每個人都須要互相啟示,那就讓這不成熟的內在去接受考驗——
  • 我是幻形的山
    展現生命的
    輪廓
    以林木的風風雨雨
    座落成繽紛的季節
  • 多少個黎明敲動著夜的窗簾的憧憬,我們領略了教授最後一張期末試卷,於是雀躍的去和校園默訴離別。真的,腳步輕盈有如春天的朝氣,綻滿歡笑於這一季的逍遙聲中。沒有回首,有的是呢喃的沉醉。
  • 流浪是年輕人的口號,不分是在心靈或原野,流浪是依然是人生的大道。曾經我被那無數流浪的故事所感動,彷彿海洋在恬靜的心湖衝擊著呼喊,而年輕人的沉思總是禁不起過大的激盪,所以心湖寧謐的漣漪也會攪成蓬勃的浪花。
  • 從山上歸來,我一直走在雨的旋律中。我喜愛雨一如喜愛披星戴月的日子,只要是不會衝毀人的意念,我會像遊子輕快的踏響歸途的歡躍,投向慈母的關懷,以一種永恆的期待繽紛成無數的安撫。
  • 悄悄的我來到這大地草原的一個小小草原,沒有對人表達我帶有流浪的色彩,或許他(她)們也喜歡流浪。我要在這小小的草原猜測別人的流浪,那是一種情意,屬於很美的流浪情意,因而我的跫音落得很輕,總不驚醒別人的步履。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