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學者:白文正之死 壹週刊要負道義責任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壹週刊報導,考試院長被提名人張俊彥遭人指控在交通大學校長任內,將榮譽博士學位頒給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後,即長期向寶來報銷公關費用,隨後白文正在澎湖自殺身亡。多位傳播學者認為,媒體對此事要負道義責任,在報導前應充分蒐集證據,且必須讓當事人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同時顧及當事人心理狀態。

台師大大傳所教授胡幼偉表示,交大是有制度、歷史悠久的學校,頒授榮譽學位應有嚴謹的審核程序,媒體應該善盡查證的責任,在沒有明確證據之前,不應該過度強調「交大頒授榮譽學位給白文正」、「張俊彥當寶來顧問」兩者的對價關係。

*沒有明確證據 不夠嚴謹

胡幼偉憂心,台灣部分媒體打著正義的訴求,過度強調「踢爆」,讓人以為「踢爆」是正義的行為,然而,揭露內容是否為事實、當事人有無充分說明機會,更需要被檢視。他提醒,一九七○年代國外的調查報導,記者必須長期觀察,蒐集足夠證據,才會將報導公諸於世,這種嚴謹的精神值得參考。

*過度強調踢爆 忽略事實

文化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賴祥蔚指出,名譽博士如何取得是可受公評的,但媒體報導時,應顧及當事人的心理狀況,像白文正有憂鬱傾向,又很重視名譽,媒體應該平衡報導,讓當事人有多點說話的機會,且不宜過度影射,才能預防悲劇發生。

賴祥蔚說,對於白文正之死,壹週刊報導即使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壓垮駱駝的稻草之一,應該負道義責任,他相信,壹週刊的主管及撰稿記者對於發生這件憾事也會感到相當難過。

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新白表示,台灣媒體報憂不報喜,逐漸把觀眾及讀者的胃口養大,導致下筆愈來愈辛辣,引發諸多亂象。他強調,媒體務必要平衡報導,否則一旦當事人往生,即使有不白之冤,也無法做任何解釋。

*壹週刊:沒有評論

〔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針對白文正自殺事件,壹週刊編輯部表示,沒有評論。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