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史話 (5):移民和印第安人的衝突

font print 人氣: 9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3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斯坦貝克2008年7月30日華盛頓報導)今天我們要講述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歐洲定居者來到北美大陸後,跟在那裏生活了幾千年的土著居民發生衝突,二者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差異造成了劇烈的摩擦。

在今天的北美大陸東部沿海,也就是現在美國所在的地方,居住著很多印第安人的部落,他們講不同的語言,有些從事農耕,有些以狩獵為生,有些四處征戰,有些則熱愛和平。這些部落很多延續至今,其中包括塞訥卡人、莫霍克人、西米諾爾人和徹羅基人等等。

第一批歐洲移民來到北美大陸之前的很多年,這些印第安人部落就已經建立起了各自的文化和信仰。東海岸的印第安人還擁有高度發達的貿易體系。研究人員發現,北美各地的印第安部落曾從事廣泛的物物交換。

歐洲人和北美東海岸印第安人之間第一次有記載的會面發生在十六世紀。當時,法國和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漁民橫穿大西洋,在北美東部沿海地區尋找鯨魚。他們在岸上架設臨時營地,經常跟當地的印第安人交換物品,還僱他們幹活,雙方都覺得這種關係挺不錯。歐洲漁民也曾多次試圖在當地建立永久性定居點,但是都因為受不了冬天的寒冷而以失敗告終。

1620年,歐洲的第一批永久性定居者來到了新英格蘭地區。他們希望跟印第安人和平共處。他們需要從印第安人那裏換取食物。他們同時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勢單力薄,一旦發生衝突,根本不是印第安人的對手。然而,很快,問題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雙方對土地的不同看法引起了巨大的分歧,帶來了隨後幾百年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對於歐洲定居者來說,土地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在英國等歐洲國家,土地意味著財富,擁有大批土地能給一個人帶來巨大的財富和權力。來到北美大陸的很多定居者都是歐洲的窮人,屬於少數宗教派別,根本不可能擁有自己的土地。他們來到新大陸後,發現這裡的土地好像根本就沒有主人。英國的公司需要吸引定居者到新大陸去,於是就用土地作為獎賞。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無疑是夢想成真,成了他們改變生活的機會,土地讓他們有機會積累財富和權力。

然而,美洲的印第安人卻認為,土地不屬於任何人,是大家共同分享的財富。他們覺得,任何人都可以在一片土地上住下來,種莊稼,以此養家餬口。印第安人生活在大自然裡,瞭解土地和周圍的環境,並不想改變大自然。他們不用太辛苦就能生活得很好。不論是農耕還是狩獵,他們每過幾年就會換一個地方,讓土地有機會休耕,讓動物的數量可以繼續增加。印第安人熟悉自然生態規律,讓大自然為自己服務。

在新英格蘭地區定居的第一批歐洲人數量有限。他們渴望得到土地。由於土地資源豐富,所以印第安人對此並不擔心,雙方尚可和睦相處。印第安人還教會了歐洲移民耕種和生存的技能。印第安人沒有想到的是,歐洲定居者要把土地據為己有,對他們來說,這是難以想像的,就好像要佔有空氣和雲彩一樣不可思議。

年復一年,踏上北美大陸的歐洲定居者不斷增加,他們佔據的土地也越來越多。他們砍伐樹木,搭起圍欄,把外人和猛獸擋在外面,並要求印第安人不要侵犯他們的土地。

歐洲移民和北美印第安人之間的另外一大問題出在宗教上。在新英格蘭定居的歐洲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視基督教為唯一的信仰,認為所有人都應該信仰基督。但是他們發現,印第安人對基督教並不感興趣,也不打算改變自己的信仰。很多歐洲定居者因此覺得,既然印第安人不是基督教徒,那他們就不值得信任。歐洲定居者認為,印第安人沒有宗教信仰,所以是邪惡的人群。

歐洲定居者不知道的是,美洲土著居民其實是非常虔誠的,他們相信無形的神靈。他們生活在大自然中,相信宇宙萬物互相依存,所有部落都有向大自然的創造者祈福的儀式,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看到宇宙創造者留下的痕跡。

疾病也給歐洲移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帶來了摩擦。歐洲移民把天花等當時歐洲常見的疾病帶到了美洲大陸。這些病毒是美洲土著居民從來都沒聽說過的,他們的免疫系統完全沒有抵禦能力,很多部落被傳染後,死得一個不剩。

北美大陸東部沿海各地的歐洲移民和印第安人關係的發展大同小異。他們一開始都能和睦相處,交換各種物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危機遲早會爆發,要麼是某個歐洲移民要求印第安人不要踏上他的土地,要麼是某個歐洲定居者或是某個印第安人被殺害,使恐懼逐漸取代了友誼,其中一方會覺得受到了對方的襲擊,並奮起反擊,歷史上的“菲利普王戰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馬塔卡姆是萬帕諾亞格部落的首領,英國人稱他為“菲利普王”。第一批歐洲定居者完全是靠了萬帕諾亞格部落的幫助,才渡過了第一個嚴冬。萬帕諾亞格部落向歐洲定居者提供食物,還教會他們種植谷物,雙方和睦相處了好幾年。

但是好景不長,彼此間的恐懼和缺少瞭解與日俱增。馬塔卡姆的兄弟死於一種歐洲疾病,馬塔卡姆認為這都是歐洲人的錯。他還目睹了定居者給土地帶來的變化,認為他們是在摧毀這片土地。

雙方間危機不斷發生,一名跟定居者住在一起的印第安基督徒被殺,這成了最後的導火索。歐洲定居者發起反擊,打死三個印第安人。戰爭一觸即發,從1675年開始,持續了將近兩年。這場戰爭極其殘酷,雙方都有許多人被打死。研究人員認為,先後一共有六百多個歐洲定居者被打死,還有多達三千名美洲土著居民在衝突中喪生。

歷史學家說,納拉干西特印第安人才是菲利普王戰爭真正的受害者。他們並沒有捲入戰爭,也沒有支持戰爭的任何一方,然而,歐洲定居者因為出於對印第安人的恐懼,幾乎殺死了所有納拉干西特人。正是這種恐懼、缺乏瞭解和不願妥協的對立情緒,塑造了美洲大陸上歐洲定居者跟土著印第安人的關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歐洲定居者來到北美大陸後與在那裏生活了幾千年的土著居民發生衝突,二者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差異造成了劇烈的摩擦。
  • 紐約原名新阿姆斯特丹﹐對於城市建立的日期﹐ 迄今為止歷史學家的看法不盡一致﹐諸多版本有不同的說辭﹕最早在1623年﹐另一說是1624年﹐首批移民搭乘荷蘭西印度群島公司船只抵達總督島 ﹔1625年﹐定居者攜帶家畜移往水土資源豐富的曼哈頓下城﹔1626年﹐荷蘭商人米努伊特(Peter Minuit)向印第安人購買了曼哈頓﹔1653年﹐當地通過第一部憲章。
  • 張巡帶兵軍紀嚴明,陳琳檄文文筆俊美。
  •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在過去三四千年間,其下游決口一千多次,河道因河水泛濫大改道共26次,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為此,歷朝歷代政府都要派官員治理黃河。有清一代,出了幾位治河能臣,其中治水最為成功之一的當屬道光年間的河道總督栗毓美,清史稿是這樣評價他的:「實心實力,卓為當時河臣之冠,不獨磚工創法為可紀也。」
  • 歷史上的北伐戰爭,既有晉代祖逖中流擊楫的豪放意氣,也有蜀相諸葛亮兵出祁山的鞠躬盡瘁,更少不了岳飛北上抗金、收拾舊山河的壯懷激烈。正因為這些千古流傳的英雄故事,「北伐」也被賦予銳意進取、統一國家的意義。
  • 梁國邊亭的人暗中幫楚人灌瓜而使兩國友好,曾參耕耘誤斬瓜根而被父親杖打。
  • 漢武帝在位時,版圖遼闊,國力強大,對橫行於塞北的匈奴族,已不再採用漢高祖時代的和親政策,而是對匈奴發動一波波的大規模反擊。在對匈奴長達幾十年的征戰中,衛青、霍去病、李廣三人,是抗匈奴名將,而霍去病是三人中戰功最大者。
  • 康熙年間,大阿哥允禔曾掌管養心殿營造事務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進殿拜見,並與康熙皇帝閒談。
  • 外驅金虜,內平匪寇,南宋大英雄岳飛以忠義許國,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平定楊么的洞庭湖之戰,可說是岳飛軍事生涯中一部驚人的傑作。
  • 信陵君待人寬厚,因其禮賢下士,士人爭相奔赴其門下。他養士高達三千多人。圖為趙佶《宋徽宗文會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王欽若是個外貌瘦弱的宰相,党進是個肚子裡沒什麼謀略的將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