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總統總理

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四)

【大紀元7月23日訊】雖然保守黨領導人對藍道夫‧邱吉爾採取了忍讓態度,但他們始終對藍道夫抱有戒心;對他的自命不凡雖然隱忍不發,但始終敬而遠之。索爾茲伯里的侄子、未來的保守黨首相亞瑟‧巴爾弗說過:“我傾向於認為,只要藍道夫還沒有不忠於党的任何行為,還沒有把自己弄到無可挽回的不能令人容忍的地步,我們大家就要避免一切衝突。”由此可見,與藍道夫的妥協只不過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這也預示著以後發生的藍道夫的政治悲劇之不可避免。

1885年,保守黨人在議會選舉中獲得了勝利。根據選舉結果,由索爾茲伯里出面組閣;藍道夫勳爵出任印度事務大臣。藍道夫很快就表明,他能夠輕鬆愉快地勝任大臣的職務。他既能作出重大決策,也能處理好複雜的關係,還能盡職盡責、埋頭苦幹。他安排了一支增援印度部隊的兵力以防俄國入侵;他批准了對上緬甸的兼併以消除不穩定的隱患;他甚至設法使一項遭到女王激烈反對的任命得以批准,使一位很有能力的軍人弗萊德里克‧羅伯茨將軍獲准出任印度總參謀長。

但是藍道夫僅僅當了7個月的印度事務大臣就下臺了。

為保守黨在1885年11月的大選中,未能在下院獲得壓倒多數而使自由党人重新上臺。1886年7月再次舉行大選,結果保守黨獲得大勝,自1880年以來首次在下院獲得明顯多數。索爾茲伯里再度出任首相。藍道夫‧邱吉爾這次獲得了僅次於首相的最重要的大臣職位——財政大臣,同時擔任下院保守黨領袖。

35歲的藍道夫登上自己政治生涯中的頂峰,頗有志得意滿之感,但他仍然嚮往著更高的地位。1885年11月,當一位朋友問及他未來的打算時,他回答道:“我將當五年反對黨的領袖,然後再當五年首相。再往後就要死了。”藍道夫‧邱吉爾曾把自由党德高望重的領袖格萊斯頓稱為“急於求成的老頭子”,而其實他自己倒是有點急於求成。英國幽默雜誌《笨拙》的一位漫畫家稱藍道夫‧邱吉爾是“偉大的年輕人”,不久之後人們就把這一說法改為“偉大的急於求成的年輕人”。後來,這一諢號又傳給了他的兒子溫斯頓,被人們叫了很長時間。

藍道夫‧邱吉爾在內閣中自感地位重要,力圖施加更大的政治影響,把手伸到了財政以外的領域,他干預外交事務,公開表示要與德國和奧地利加強聯繫。他採用類似反對黨領袖格萊斯頓的政策來制訂預算,主張減少稅收和降低軍費開支。對此,海軍部未予反對,卻遭陸軍部的拒絕。他的主張在內閣中也屢遭反對;他自恃政府少不了他,曾兩次以辭職相要脅迫使索爾茲伯里作出讓步。但在1886年12月,他為強行使他的財政預算方案得到通過而第三次提出辭職時,等待已久的索爾茲伯里終於等來了把這位難以共事的內閣同僚清除出去的適當時機。

索爾茲伯里正確地判斷了形勢,認為藍道夫的辭職不會對內閣以及政局產生根本性影響,於是平靜地接受了藍道夫的辭職,隨即任命原自由党前排議員G‧J‧戈申接替財政大臣職務。這樣處理雖然引起了一些政治上的波動,但政府還是挺住了。顯然,結局大大出乎藍道夫的意料,他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後來曾有人問及藍道夫為何輕率辭職,以至於過早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時,他回答說:“所有的偉大人物都會犯錯誤。拿破崙忘記了布呂歇爾,而我卻忘記了戈申。”

藍道夫‧邱吉爾只當了5個月財政大臣,便又回到了下院後排議員的席位上,並且是一去不返。他期待過一段時間會有機會再次出山。但對每一次“讓藍道夫回來!”的呼聲,索爾茲伯里總是置之不理。他在集會上發表演說時的聽眾越來越少,報紙也很少再登他的消息。政治上的失意使藍道夫極為苦悶,因而導致了他的健康狀況日漸惡化。1895年1月24日,藍道夫‧邱吉爾撒手人寰,溘然長逝,終年46歲。

藍道夫‧邱吉爾的追悼會是在西敏寺舉行的。首相和很多政界要人都出席了追悼儀式。葬禮在藍道夫的故鄉伍德斯托克小鎮的教堂裏舉行,之後下葬於佈雷登的教堂墓地。那裏是許多邱吉爾家族成員的最終安息之地。也許,藍道夫‧邱吉爾應和自己的妻子一樣不為此生而感到遺憾,正如26年後逝世的藍道夫‧邱吉爾夫人臨終前自豪的宣稱的那樣:“我這一生沒有什麼遺憾:我為英國生下了邱吉爾!”這裏是指溫斯頓‧邱吉爾。



藍道夫‧邱吉爾夫人珍妮。(公有領域)



(http://www.dajiyuan.com)

二早年生活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邱吉爾,由於父母忙於工作和社交,他從父母那並未得到多少關愛。邱吉爾後來在《我的早年生活》中回顧這段生活時認為:“那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毫無意義和毫無樂趣的時期,……生活中儘是不舒適、限制和漫無目的的單調。”

1 與生俱來的不適應

為了照看小溫斯頓,家裏為他請來了一位名叫伊莉莎白‧安‧愛維莉絲特的中年保姆。愛維莉絲特太太是位生性和善的婦女,她一直照料著溫斯頓,跟著邱吉爾家一起去倫敦,赴愛爾蘭;後來還照顧溫斯頓的弟弟約翰並兼管家務,直到邱吉爾兄弟長大成人。溫斯頓親昵地稱她為“愛姆”。小時候照料他的是“愛姆”;在他上學之後經常寫信給他問寒問暖的是“愛姆”;他在學校遭鞭笞後愛撫他的也是“愛姆”;愛維莉絲特太太的慈愛深深地留在溫斯頓的記憶裏,很多年以後還念念不忘。

7歲那年,溫斯頓‧邱吉爾被父母送到位於阿斯科特的一所名為聖喬治的貴族子弟寄宿學校去讀書。這所學校的條件相當好,每班只有10個學生;校園內有豪華的游泳池,寬大的足球場和板球場,甚至還裝有在當時很少見因而十分新奇的電燈。因為是專為上流社會教育子弟而開辦的,所以所有的設備以及師資都是第一流的,學費自然也特別貴。主持校政的是學校的創辦人、高派教會的一名年輕牧師雷夫‧H‧W‧斯尼德——基納斯裏,教育方式極其刻板,方法非常嚴厲。邱吉爾認為:“它們的殘酷甚於內務部所設任何感化院中所能忍受的責罰。”

溫斯頓經常看到,學校每月至少有兩三次將全體學生召集在圖書館裏,看少數犯了過錯的學生被班長拖到隔壁的房間裏挨打。他自己由於性格倔強,當然也逃不掉類似的遭遇。但他決不屈服,極力反抗,在挨打時拼命哭叫、踢打,有一次甚至把校長的硬草帽踩得粉碎。他心裏非常痛恨這裏的一切,十分懷念自己家裏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

學期結束時,從學校發的成績單看,他的歷史和地理學得較好,其他功課則都較差。學校給他下的評語是“淘氣”,“貪吃”。對他關懷備至的愛維莉絲特太太在他身上發現了多處受虐待後留下的傷痕,並喊他母親也來看了。鑒於在阿斯科特的生活使溫斯頓的健康受到損害,後來根據家庭醫生羅伯遜‧羅斯的建議,將溫斯頓轉學到佈雷頓一所由湯姆遜兩姐妹辦的學校中學習。--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