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中庸之德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系列轉載由來:此文化課教材是正見網編輯部爲弘揚中國神傳文化,編寫的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大紀元教育欄目編輯亦身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延續的重要性,特將全系列轉載過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原文】
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2)矣乎!民鮮(3)久矣。」 (《論語·雍也第六》)

【註釋】
(1) 中庸:中,不偏不倚,既無超過也無不及。庸,合乎平常而長存不變的理。
(2) 至:達到至高,可通達極致的境界(或說很重要)。
(3) 鮮(音顯):稀少。

【語譯】
孔子說:「中庸這種德行,是可以達到極致而無止境的呀!(或說是很重要的呀!)可是人們少有這種德行已經很久了。」 

【研析】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人的意念、思想、心態似乎有能力自覺地調整,如果能透過感受、覺知、溝通調整到一種中和的均衡狀態,回歸天人合一的規律、原理的正確狀態,可能就穩定下來而不偏離這個正確狀態,這可能就是生命萬物榮枯的關鍵原因。在這個正確狀態下,人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的都是這種中庸德行,修養中庸德行可以使自己的心性更穩定、心態更正、生命更繁榮,成為君子,也是達到更高的極致,通向盡善盡美境界的途徑。

這麼重要的德行,當時的人卻很少能具備,難怪孔子要慨歎:「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為什麼人遺失了這麼重要的德行而調整不回來?為何人長期處於偏離正確狀態而不能歸正呢?當然生命本身的願望是很主要的,人如果自己不想修正自己,歸順正道,那只會越來越迷失,越來越沒有希望返本歸真了,也不用奢望什麼中和、均衡、正確、穩定、繁榮、天人合一等美好的狀態了,甚至麻木到完全覺察不到中庸的重要了。

【延伸思考】

1、中庸這種德行,為什麼在孔子那時代就已經很少有人具備了呢?古時候不是有很多誠實又善良的人嗎?

2、想想看:現在社會上是不是也有很多誠實又善良的人呢?

【教學引導】:這些現在社會上認為的善良人,在孔子那時代的人的眼中可能是遠遠不夠誠實善良的;同樣的,孔子那時代的誠實善良的人在堯舜時代的人的眼中可能也是遠遠不夠誠實善良的,而堯舜時代的人可能有比較多的人具備中庸這種德行。也就是說: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人心離中庸越來越遠,但是每個人都是從小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有限時空中長大的,很難察覺到社會人心已經離中庸很遠了。

只有跳出有限的社會時空,從整個歷史時空來看,才能覺察到現在的社會人心已經偏離真正的中庸很遠了,真正的中庸是超越有限時空而不變不動的,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降低標準。而道德越來越敗壞的社會,也有屬於那個有限時空的中庸,卻是越來越偏離的,越接近「小人而無忌憚的中庸」。

在很敗壞的社會裡,較好的人可能認為自己很不錯,接近中庸,但實際上,整個社會已經偏離中庸很遠了,社會上不錯的人其實也已經離中庸很遠了,但自己卻很難察覺出來,對中庸的重要性也重視不起來。

3、中庸這種德行要如何實踐?境界為何能提高?

【教學引導】:既然中庸有調整自己的思想念頭和言行、合乎平常而長存不變的理、可以達到更高境界等涵義,所以還是有要不斷地學習道理、修心養性、不斷地昇華的問題。當自己的心性合乎某個境界的道理,就不會再製造那個境界的問題了,我們的認識也就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標準了。

那麼我們再學習更深層的道理,在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再提高自己的心性,調整思想念頭,擺正與人事物的關係,使自己能表現中庸德行,境界就又提高上去了。為什麼能提高?是不是修心養性達到中庸德行,就是心性提高達到更高境界標準的過程?合乎中庸之道了、表現中庸德行了,是不是就已經是那一境界中達到最高的德行了?是不是就達到了提高境界的標準了?

* * *
【閱讀資料】

君子和而不流

子路向孔子請教說:「先生能告訴我什麼叫做強嗎?」 

孔子問道:「你問的是南方人的強,還是北方人的強呢?還是你想要學習的強呢?」 

子路回答說:「這難道有什麼區別嗎?」 

孔子說:「當然有區別了。寬厚溫和的教誨別人,對於橫暴無禮的人不以牙還牙的進行報復,這就是南方的強。君子也擁有這種品格。把刀槍甲冑當做枕席,時刻都不離開武器和戎裝,視死如歸,這就是北方的強。好剛強的人屬於這一種。」 

子路問道:「先生認為什麼才是我應該學習的剛強呢?」 

孔子回答說:「君子可以隨和,但是並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啊!君子要做到和而不流,就要立定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國家政治開明,自己也不改變窮困時的操守;國家暴虐,沒有德政,至死也不改變平生的志向,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啊!」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做人應該堅持合乎正道的主張和原則,不能隨波逐流,依正道選定的價值目標要有堅定的信念,只有這樣才能激勵自己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勇往直前,以無畏的勇氣、毅力和信心去實現遠大的目標和理想。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叔孫武叔語(1)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3)之宮牆(4),賜(5)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6),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裡仁第四》)
  • 子曰:「鳳鳥(1)不至(2),河不出圖(3),吾(4)已矣(5)乎(6)!」(《論語·子罕篇第九》)
  • 范宣(1)年八歲,後園挑(2)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3)?」答曰:「非為痛也;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4),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5)遺(6)絹百匹(7),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8),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褌(9)邪?」范笑而受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越石父(1)賢,在縲紲(2)中。晏子出,遭之塗(3),解左驂(4)贖之,載歸。弗謝,入閨(5)。
  •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後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
  • 于謙,字廷益,錢唐人。宣德元年,授(1)監察御史,長軀玉立(2),聲如洪鐘,每奏對,上為傾聽。……然謙才大機(3)疏,遇事又敢往,少瞻顧(4),人故以此忌之。九載秩(5)滿,始進左侍郎。先是,河南官吏入朝,率(6)捆載香帕、蘑菇,以供交際,謙行,一無所持,作詩云:「手帕蘑菇與線香,不資民用(7)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8)話短長。」其律己如此。
  • 二十四年,鐘成,伶人(1)告和(2)。王謂伶州鳩曰:「鐘果和矣。」對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對曰:「上作器,民備樂(3)之,則為和。今財亡民罷(4),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5)好,鮮(6)其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7)。』三年之中,而害金(8)再興焉,懼一之廢也。」王曰:「爾老耄(9)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鍾不和。(《國語·周語下》)
  • 過江諸人(1),每至暇日(2),輒(3)相要(4)出(5)新亭(6),藉卉(7)飲宴。周侯(8)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9),舉目有江河之異(10)!」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11)愀然(12)變色曰:「當共戮力(13)王室,克復神州(14);何至作楚囚相對泣(15)邪?」(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
  •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2)。今女(3)畫(4)。」 (《論語·雍也第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