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金匱名方:半夏瀉心湯

人氣: 492
【字號】    
   標籤: tags:

1.半夏瀉心湯,主在半夏。半夏一物,至夏之一半而生,有轉樞火土氣之功。病證之由,乃中元不足,火占土位,故瀉心為正途。瀉心之法甚多,此予芩,瀉心之母,連,瀉心之本。病之生主因中元不足,故予參、草、薑、棗補土之元陽,元陽充足,不致為火邪所侵。再言人參乃土中之精,甘味之首,土氣最雄,以此守中,元陽不愁。甘草為土中之木,土中瀉木。要……火土合德,長養有道,如若不然,火土合德,長養無期。……若不得其要,則遺誤他人。若僅見症之消除,鮮有不害人矣。瀉心之理,仍應順四時之天道。餘皆仿此。……

2.半夏之用,甚眾,詳而言之,不可盡。土中有濕,有痰飲之征可用。如晨有清飲,咽有炙臠之類。心悸舌木,情感詭譎,多疑易慮,亦在此列。肢腹之胖,舌脈之胖……。臨證重在合道,切用。

附:從半夏瀉心湯說起

1、 半夏瀉心湯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痞證:痞者,否也;否卦上乾下坤,水火不得交泰。痞證者,為機體水火不得上下交通之滯塞也!病機責之中焦脾胃;脾胃為斡旋轉樞之機。今小柴胡湯證誤下,中陽受傷,則少陽陽明並病(二陽並病有所特指;而少陽陽明兩實並病,當為大柴胡湯證),一實一虛,升降之道障礙。水滯於下則腸鳴下利;火就於上則苔微黃(口乾渴?),飲食難下則嘔吐苔膩。因病屬於氣分,故滿而不痛。心下者,中焦胃脘也。此證非濕熱中阻,乃無形之邪,上下水火不暢,法當辛開苦降。

1.1、二陽並病:指太陽證未解而陽明證已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又《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篇》:「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執水)(執水)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所謂二陽,指太陽陽明。二陽並病,謂太陽證未解,而邪又傳入陽明,兩經俱病。以其邪入陽明,故證見續自微汗出,不惡寒。雖傳入陽明,而尚有表證,故不可下,而當小發汗,可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若太陽表證已罷,邪熱全入陽明,其證但發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是為陽明腑實,當用下法,宜承氣湯。

1.2、濕熱中阻,可考慮王氏連樸飲:王氏連朴飲,夏梔蘆根菖。

2、半夏瀉心湯:半夏12g,黃芩9g,乾薑9g,人參9g,黃連3g,大棗4枚,甘草9g

本方半夏為君。半夏者,辛苦溫燥。《本經》謂「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名醫別錄》謂「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墮,治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此品能上能下,謂半夏生於夏半,陽氣既生而未極,似少陽特性,有轉樞之能。故小柴胡湯用之,助柴胡以升清,助生薑以降濁,治嘔逆。小青龍湯用之,斡旋中州,助龍行雨施,真陽上蒸而邪逐,肺腑濕氣下流而痰消。半夏厚朴湯中半夏降水流濕,升火消翳,用於更年陽虧陰滯,水火失泰,此方中茯苓助流濕,生薑助升陽,蘇朴芳香寬中醒脾和胃,可見梅核氣證結中焦脾胃生化乏力。《局方》蘇子降氣湯、二陳湯則擬似仲景小青龍湯、半夏厚朴湯也;旋覆代赭湯同瀉心湯類。另有涼燥方劑杏蘇散,內半夏為流濕潤燥之用也,此燥為上燥;半夏之流濕潤燥還表現在治療下燥,如半硫丸,此為腸燥虛秘。可見半夏為水火之劑的要藥也。治療霍亂上吐下瀉的連朴飲用半夏,的確是不可省的。後人多將半夏用作化痰藥,比如茯苓丸、溫膽湯、半夏白術天麻湯、保和丸等,無非都是流濕升火,以消水停痰滯,以助元升火溫清。

2.1水火之劑。「水火之劑」是戰國秦漢時期扁鵲學派慣用的方劑。扁鵲曰:「陽石以治陰病,陰石以
治陽病。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劑。」倉公治病也使用了火劑、水劑,「致水火之劑」是當時常用的
治療方劑。《南史》記徐文伯治療宋孝武路太后之病,「眾醫不識,文伯診之,此石搏小腸耳。乃為水
劑消石湯病即愈」。六朝以後,運用「水火之劑」的人已不多,很少有人知曉「水火之劑」是什麼了。
《儒門事親》中曾二次指出:「次用火劑,黃連解毒湯是也。」「可服火劑,火劑者,黃連解毒湯是也。」

《名醫類案‧風癉門》注「火劑」:「即黃連解毒湯或雲黃連一味為火劑湯。」當年之「火劑」是否為
黃連解毒湯已難以考證,但「火劑」的運用明顯是來自這一學派。水火之劑的一個特徵是貴氣血流通。
《漢書·藝文志·經方總編》云:「致水火之劑,通閉散結,反之于平。」《後漢書·方術傳》曰:
「血脈流通,病可得生。」張子和是扁鵲學派的繼承者,力倡「六氣從火從濕」,提出「百病生於鬱滯」。

明言:「惟氣血流通為貴」。臨床治療以「通」為用,強調「貴流不貴滯」。

2.2流濕升火。現在大家都認為半夏燥濕化痰,可能這個還是表面現象。另水火升降乃是生命的根本。
這是一個值得關注和開拓的領域,就像上面提及的水火之劑。

2.3半夏與胖。胖之證,責之濕聚痰飲,而痰飲濕聚又責之中焦生化不力,半夏配伍生薑茯苓之流可也。
這提示我們從這個角度治療肥胖症。

本方芩連乾薑為臣佐。半夏一味辛開苦降,交通水火;芩連苦寒斂降,乾薑性溫助半夏升散。參棗草
味甘補中。勢在上下水火流通無礙。此外,若減乾薑用量,加生薑意在強調利水以治療水熱互結之證;
若加重炙甘草用量,旨在培土補中,治療虛痞證;黃連湯乃半夏瀉心湯加重火劑代表藥黃連,要在
引火歸原。

啟示:水火上下的交通萬分要緊,此乃生命流轉的一個重要方面。修煉中強調督升任降;腎水上濟、
心火下煦是生生不息的重要方面。生命乃是一個變作過程,貴流不貴滯,貴平不貴強。

文章來源:涵桐中醫

評論